花神咖啡馆

HD

主演:凡妮莎·帕拉迪丝,伊莲娜·弗洛伦特,埃米尔·瓦雷,伊夫林·布洛初,凯文·帕伦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1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2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3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4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5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6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13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14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15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16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17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18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19花神咖啡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花神咖啡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由两个短片组成。  故事发生在蒙特利尔,安东尼(Kevin Parent 饰)是一名DJ,在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同时,他的感情生活却是一团乱麻。罗斯(伊夫林·布洛初 Evelyne Brochu 饰)是安东尼的新爱人,与此同时,安东尼和旧爱卡罗琳(Hélène Florent 饰)之间却依然藕断丝连。每日,安东尼觉得自己犹如走在一座独木桥之上,稍稍失足,等待他的就是无尽的深渊。  镜头转向1969年的巴黎,杰奎琳(凡妮莎·帕拉迪丝 Vanessa Paradis 饰)和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儿子相依为命,长久以来,杰奎琳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只希望儿子能够拥有一段短暂但快乐的人生。然而,对于杰奎琳的儿子来说,母亲所构筑的世界早已无法满足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他更加向往的,是外面真正的世界。规避条款天才诗童天堂鸟2021淘气公主正视青春期性问题愤怒的公牛断网动画100红玫瑰第一季让我们怀孕吧不良神探生日快乐进击的皇后番外发现女巫第一季黄金女郎第三季勒热夫战役亲,别怕蛛丝马迹2001洛奇回路人性素还真御赐小仵作还没爱够分身2011回忆阿罕打开门被捡到的男人护士当家第七季魔人争霸 第二季高中锋,矮教练与男孩同车Super Junior The Last Man Standing破案之致命追凶街区男孩暴躁圣诞节梅山奇案大猫施图茨的疗愈之道笔仙Ⅱ法外之徒1964

 长篇影评

 1 ) 当爱情不排他

电影也叫《波伏娃的爱情》,讲的是萨特和波伏娃之间的爱情,他们之间为人所熟知的是契约爱情,维持情侣的身份但并不排斥对方有其他的情人。这若类比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的时代便很好理解,唯独不同的是,萨特和波伏娃是平等的,即波伏娃也可以拥有其他的情人。


尽管这是一个一开始两厢情愿的契约,但显然,在这样的关系中,嫉妒是自始至终存在的。波伏娃是一个聪明、敏感、叛逆而又骄傲的女人,她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萨特的新欢,露出似是鄙夷却又有十二万分嫉妒的神情,所以她在去美国做巡回演讲的时候,第一件事便是去找萨特的情人,而在知道萨特特意趁机避开她与情人在巴黎相会时,她是如何始料不及却又似早已洞穿地进入一种尴尬中,导演用了一个修长的波伏娃的背影来表现她此刻的情绪,简直落魄到了极致。


萨特则看似要潇洒得多,他不断地坠入到新的感情中,并且可以毫无忌讳地向波伏娃描述她们,描述他是如何着迷。但他也是嫉妒的。波伏娃身边的情人出现时,他会用曲折或是直接的方式来表现他的嫉妒。在这一点上,他是自私的,他一面自己随心所欲,一面希望波伏娃对他从一而终,尽管这有悖于他们的契约,但在内心深处,他无疑是这样希望的。在波伏娃说想要嫁给那个爱她的美国人内奥松·奥尔格林时,他几乎是慌张地用了恐吓加哀求的语气来劝诫波伏娃,狼狈极了。在记者要求他跟波伏娃合影的时候,内奥松·奥尔格林识趣而又绝望地离开了,萨特显露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抬高头颅、神情高傲地出现在照片中。但这种高傲又似乎掩饰不住他的心虚,他无疑是长嘘了一口气。而此刻的波伏娃,是纠结的。在当时的情形之下,若选择了所谓爱情,她将陷入家庭的琐碎中,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波伏娃此前的观念),无力更好地继续从事创作。她最终选择了事业。


但无论如何,波伏娃是渴望被爱的,甚至是渴望唯一的被爱,这一点,萨特给不了她,但内奥松·奥尔格林可以,她为此甚至险些放弃先前的观念,第一次并且唯一一次想到要结婚。爱情本就具有排他性,在一夫一妻制的时代,不管多么伟大、高智商的人也无法打破这一定律。如果说萨特和波伏娃之间在早期是有爱情的,那么随着他们的爱情契约的订立,这份爱情已经开始逐渐变质(到后来,两人不再有性),与其说他们相爱,不如说他们只是彼此最了解,惺惺相惜,至少在智力交流上,在哲学领域,两个人之间是互相难以有其他人所能取代的。这份契约也许更多地不是在维系他们之间的爱情,而是维系他们之间的扶助与合作。正是因为这份契约,两个曾经相爱的人之间可以嫉妒但又不至于期待更多,可以怨恨但又不至于彻底决裂,永远都有回旋的余地。游戏既已开始,就要玩得下去。所以,有评论说“不管怎样,他们之间的爱情毕竟维系了51年之久”,这种说法是有失公允的,至多只能说他们的战友关系维系了51年吧,这也许才是这份爱情契约的神奇之处。

 2 ) 文青的毒,要靠世俗烟火来治愈

“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见你,唯有你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波伏娃对思念的理解,令人耳目一新。摆脱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站在公平尊重的立场发声。

“屋外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不同于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思念,是千回百转的哀愁。“我很久没有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快乐了。”不同于木心对情人的思念,悸动中带着三分怯懦。

波伏娃,女权运动理论家。萨特,存在主义代表。二人之间的爱情,充满罗曼蒂克气息,具备前瞻性与实验性,向来为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是爱情自由抑或冒险尝试,争议如影随形。

“那个夏季,我好像被闪电所击,‘一见钟情’那句成语突然有了特别罗曼蒂克的意义。”波伏娃回忆她与萨特初遇的感觉,电光火石般令人惊艳,是灵魂知己的磁场共振,惺惺相惜。

聪慧独立、美丽迷人的波伏娃与其貌不扬,却又才华横溢的萨特陷入爱河。他们都认定彼此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文学创作中相互欣赏。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本应顺理成章步入婚姻殿堂,伉俪情深。

特立独行,游走于世俗礼制以外的两个人却奉行爱情的绝对自由主义。二人早已认清婚姻的本质:婚姻能保障的只是财产,而非爱情。他们不需要这种道德桎梏,情感枷锁。

没有婚姻,但有契约。萨特因此提出了“契约爱情”的主张:契约式的爱情,只恋爱,不结婚、不生子。对彼此坦诚相待,又保留各自的生活。他们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第一位,他们之间是‘必然爱情’,其他人只能是‘偶然爱情’。

萨特因发表一系列著作,功成名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广受年轻人追捧,身边不乏迷妹粉丝,情人众多。他如穿花蝴蝶,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萨特在一段段恋情中,寻找新鲜刺激感,以此作为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一成不变,平静如水的生活会令他焦虑狂躁、才思枯竭。

得知萨特风流成性的伏波娃,起初是愤怒、妒忌、伤心,与萨特争吵不休。而习惯萨特作为哲学家的偏执与感性后,波伏娃一次次原谅了他。在与萨特的短暂分离后,她也开始寻觅新风景,以此弥补感情空缺。

当萨特倾倒于月亮女士的石榴裙下,意乱情迷时。波伏娃与学生露米开始了禁忌之恋,流言蜚语扑面而来。

当萨特写书献给新欢卡尔曼,甚至想与她结婚,定居美国时。波伏娃遇到了生命中的真爱艾格林,接受了他送的银戒指,第一次有了想结婚的冲动。为他写《越洋情书》传情达意,大秀恩爱羡煞旁人。

而当激情退却后,理智占了上风。萨特和波伏娃离不开彼此,其他人都成了过眼云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的爱情实验,也因此赶跑并伤害了各自的长期情人。

他们的契约爱情,从最初的两年之期升级到终身制。若即若离的感情,亦师亦友的创作关系。千帆过尽,二人携手看细水长流。二人终身未婚未育,最后合葬在一起,给浪漫的开端画上圆满句号。

带着实验性质的恋爱,是两个哲学家对于自由的探索。绝对的爱情自由,对于功成名就、经济独立的作家而言,尚且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凡夫俗子只能望其项背,遥不可及。

波伏娃对自由的理解是:“只有当女人认为自己有不结婚的自由,才会是真正的自由。”这已成为不婚主义者的金玉良言。结婚与否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亦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波伏娃对婚姻的看法是:“婚姻是联合两个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不是一个退路,不是一种逃避,不是一项弥补。”在婚姻中,开心舒适,彼此成就而成为更好的人,那便是意义所在。

《第二性》被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影响了世界无数的女性。波伏娃身体力行推崇着她与萨特的学说主张,是否也会羡慕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其中得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滚滚红尘,要食点人间烟火才趟得过去。严歌苓说:“我可以永远吃苦,但不能永远年轻。”同理,你可以永远追寻,但不能永远流浪。你可以永葆赤子之心,但不能永远理想主义。你可以永远置身事外,但不能永远超凡脱俗。

人的成长,从学会扮演多重角色开始,不同场合身份的来回切换,或从容或吃力,责任与压力随之而来。

当你能接受生活的平淡恬静,洗手作羹汤的家常生活与我笔写我心的码字日子并不冲突。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与浪迹天涯的自我放逐并不矛盾。结婚生子的安稳喜乐与追求自由的内心渴望并不相悖。

尼采曾经说过,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那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他应该听从他良心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3 ) 女权主义就是被波伏娃毁掉的

   关于电影本身其实可以说的不多,从剧情到镜头用乏善可陈并不为过,演员的表演倒是可圈可点,只不过基于半传记性质的大前提,可供发挥的余地也就可想而知了。
   导演用波伏娃和萨特的感情纠葛作为主线(真心只是感情纠葛,肉欲,占有欲,牺牲欲,控制欲,就是没看见爱情),力图表现波伏娃这个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的心理蜕变过程,好吧,其实我一直认为女权主义是个极端无聊的东西,就好像酒醉的人从来都不会说自己喝多一样,真正的女权主义也不屑用大声疾呼的方式去证明,就和现在所有自称女汉子的女人一样,内心只不过是个脆弱的小女人而已。而波伏娃的一生在影片中也不过证实了这一点而已。她说“我对嫉妒不屑一顾,可我嫉妒的要死”就是最好的佐证。她对萨特的处处留情的无能为力,表面看似不在乎的内心纠结,对露米的选择无非是从各个角度去证明了所谓的女权主义只是她身为一个女人的失败而不愿承认的幌子而已。
   女人需要男人,或者男人需要女人是一种本能,当然存在另类的情况,但这样的另类绝不是靠所谓的女权主义的幌子压抑自己需要的人。当然,和一个深爱却无法用她需要的方式占有的人合葬却带着另一个男人送的戒指这种人格分裂加掩耳盗铃如果也算女权主义的话,那才是真正限制女权的毒瘤
   

 4 ) 伊兰•迪朗•科昂作品《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观后座谈会纪要

伊兰•迪朗•科昂作品《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4年10月18日(星期六)上午10:50—11:1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伊兰•迪朗•科昂作品《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章毓光、金爱武、陈杏生、王淑金、杨越辉、朱英、王犀灵、黄方悦、高月建、章毓苏、宋先歙、王海燕、储宁玉(观影者:姬伯庆、范大茵、姜天鸣、周洪泽、周莲芝、姜希珍、翁锡良、王月芳、任在京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黄方悦

我们这部影片的献映还赶在了“国话”来杭演出“萨剧”的前头
范达明:今天我们看的这部传记影片,写的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让-保罗•萨特跟他的终身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情感历程与生平故事。也很巧,过几天,10月24日起,正好有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一次将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等三部名剧南下来我们杭州隆重上演。这两天就看到《钱江晚报》有连续的报道,为这次演出呐喊助威。事前并不知道这个情况,而我们这部影片的献映时间还赶在了“国话”来杭演出“萨剧”的前头。片中饰波伏娃的女演员安娜•莫格拉莉丝,是个混血种法国名模、大明星,曾是“香柰尔”品牌的全球形象大使,气质很好。下面我们来谈谈自己看片的感想,三言两语,都可以。

波伏娃《第二性》这本书,当年我是在地摊上买来看的
章毓光:我是第一次来影吧,感觉这是为退休老年人提供的一个好地方。这部影片很唯美。两个主人公都很有名,波伏娃《第二性》这本书,当年我是在地摊上买来看的。《第二性》说到这样的例子;男人面对两个女人:一个20岁,一个50岁,他肯定会看着20岁的那个。

爱的激情要有活力;影片的最大亮点,是冲破传统观念
金爱武:影片的最大亮点,是冲破传统观念。普通的家庭是一夫一妻,你结了婚,就没有其他选择了。就人的本性来说,这样有点虚伪。影片的男女主人公敢于冲破习俗,让爱充满了活力。波伏娃去美国后认识了纳尔逊,单就性爱的角度来说,她与他很和谐,但是她最后还是和萨特在一起。爱的激情要有活力,这很重要的,影片很客观,很诚实,让社会的不同现象,从每个角度都加以展现。
    
人最复杂,有多面性,有各种纠结;影片表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陈杏生:影片表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譬如从波伏娃和她爸爸、妈妈的关系上,就表明了她作为新的一代跟父母一代的不同,是反叛的一代。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命题。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跟两个男人的关系,而他最终与萨特的和谐,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与思想上的一致性,可能就是有共同的存在主义。当然,像我这样70岁的人,就更多的是传统的思想了。
章毓光:人的年龄不同,就有理解上的不同。
杨越辉:人最复杂,有多面性,有各种纠结。有父母与子女的纠结——父母喜欢子女,但子女不听话,父母自己纠结;也有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结等。两性关系,说是说男女平等,实际上男女并不一样。萨特与波伏娃虽有约定,但是对于对方发生跟异性的关系时,还是吃醋的。波伏娃起先跟女学生的关系,是同性关系。同性关系是特定生理决定的。对于趋向传统的人,自然不能接受。

现实中的存在通过艺术来表达;影片如实地反映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
朱 英:影片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所以能够成立,我看有这样三点:第一,他们的关系融入了自己的职业,在教育的取向上有一致性,两人专业相同,取向一致,都是通过写作,出版,出名;第二,爱是广角的,在追求美与性爱的本能上,俩人也是一致的。第三,作为年轻人,他们对于自己父母的意志都存在反叛性。在当下的中国,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娱乐界、文学界尤其如此。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中的存在通过艺术来表达;影片如实地反映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对于同性恋,我认为不是心理或生理上有问题,它是人自由的要求与选择。

萨特与波伏娃都是天才,在思想与情感感受上确实超越常人
王犀灵:今天的影片与上一部《罗丹的情人》一样,表现的主人公都是艺术家,有特殊性。萨特与波伏娃,两个人都是天才,在思想与情感感受上确实超越常人。千万个人中有几个能够像他们那样放射出如此的思想火花?真是很难得。艺术家的思想也好,生理也好,99% 是在创造着什么,他们也有跟日常生活的接触,但平常人不理解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些如同万花筒状态的东西。现在有的人谈起瓦格纳,就说这个人真操蛋,东西倒还不错!因为瓦格纳碰到了李斯特的女儿,俩人一见钟情,一下子就私奔了。这说明他们完全不理解瓦格纳,实际上瓦格纳是完全投入在音乐当中,而常人对此无法理解。这部影片有它的很多精彩的地方,这里无法一一细说。希望我们能够理解这些艺术家;他们那些非同一般的地方,放在常人,就不可能做到。

简洁与紧凑:影片编导处理传记片剧情的艺术功力(笔谈)
范达明:我想就影片本身的拍摄来谈点看法。传记片往往要写主人公生平的许多事件,同时又受到一部影片容量的限制。本片104分钟,不算长,要把人物生平最关键最紧要的节点如实而有序地叙述出来,简洁与紧凑地安排、转换主要情节就大有讲究,这里也能显出编导处理传记片剧情的艺术功力。
第一个是,萨特与波伏娃这两位主人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首先是萨特喜欢上了波伏娃,后者长得确实很漂亮。在大学图书馆备考时,萨特就主动去“骚扰”她,甚至引起她的护花使者与他格斗。而萨特背后被同学们誉为“天才”,波伏娃对此很留心,因为她并不在意对方是否“高富帅”。所以说,是男才女貌,又不仅是男才女貌,是女也有才,才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而紧接着双双分别获得巴黎索邦大学哲学教师资格职业考试成绩第一、二名,应该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催化剂。这里还有一个桥段,写萨特闯入波伏娃一家的休假地跟波伏娃在野地亲热时遭其父母训斥的戏。这其实是对他俩关系的初次考验,结果波伏娃仍站在萨特一边。萨特要跟她父亲打一架来决胜负,其父却退避了——这里,追求者萨特与接受追求者追求的波伏娃的关系,不仅经受了考验与锤炼,还倒过来让作为反对与阻扰者的父亲的身价在波伏娃(包括其母亲)的眼里被大大看低。显然,正是主人公绝不以父母或家庭的意志为转移的自主选择,让他们的爱情或伴侣关系得以存在与发展,对此,编导只用了不多的笔墨就把作为影片基本前提的人物关系说清楚了。
第二个是,对传统的家长制以及父母包办婚姻产生的恶果的强烈批判。这点主要是通过描写波伏娃的一个女同学罗拉的悲剧来体现的——罗拉囿于其母亲给安排的包办婚姻而被迫丧失就业机会,最终在20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这里,影片其实是把罗拉的母亲,这个叫高内露夫人的长辈女性,作为女儿的杀人凶手来诅咒的,这也显示出影片针对这个问题抱有的批评性的尖刻性与力度。这里有一个细节,编导也没有放过:罗拉的死讯是罗拉母亲写信告诉给波伏娃的,信却先被波伏娃母亲打开了,波伏娃为此严厉责备了母亲——私信,他人不能随意打开,哪怕是自己母亲。波伏娃人格意识的自觉性与人格的独立性由此也可见一斑。
第三个是,萨特与波伏娃的关系依照俩人最初的共同“约定”来维系,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影片在此表现他俩间的冲突有很多的事例,而最典型最激烈的一次冲突是萨特去了美国回来之后。原来,萨特在纽约认识了一个叫卡尔曼•科隆巴的女人,是个混血儿,负责“美国之音”女性栏目;萨特认为她对事物充满好奇,聪明伶俐,他们的爱好与情感出奇的相似,两人各方面都有完美的契合,于是萨特就把他写的题为《摩登时代》的文章献给卡尔曼,而这篇文章就刊登在波伏娃在他去美国期间辛辛苦苦为他创办起来的杂志上。这个比较复杂的情节较难处理,它在影片中干脆就通过几段对话来交代。我们最后看到的画面,就是萨特来到波伏娃所在的她母亲的寓所,两人为此而发生争执,最后波伏娃勒令萨特从她家里滚出去。
影片紧接着——这是我要说的第四个,也是作为与上面一段情节的对比——涉及了对主人公萨特中心主题的表现段落,即萨特讲述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我们看到萨特坐在讲台上,他说:“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只有一种存在超脱于本质,那就人类,存在主义告诉人类,希望只存在于行动中,我们就是在体现我们的行为。我们无可辩驳地说,我们是独立的。当我们说人为自己负责时并不是说可以主宰性格……”下面的听众议论说:“人们指责你强调了肮脏、浑浊,还说你的写作违背了上帝!”萨特回答:“既然我在说不存在上帝,就不在违背上帝。”这个回答很简单,却很有说服力!有人在下面为萨特说话:我们的命运并不是提前安排的,我们属于我们自己!又有人说:我们是自由的!你对于你的行为负责。议论中有人回过头去,原来是波伏娃进入了讲堂——她没有语言,就平静地走上前坐到了萨特旁边,此间俩人深情地也会意地互相看着对方。波伏娃再次与萨特站在了一起。于是下面高呼:存在主义者万岁!——这里,影片不仅用非常扼要的片段把萨特主张的存在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主义讲清楚了,也把存在主义思想在受众方面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展示出来,这同时也是萨特与波伏娃俩人所以成为终身伴侣的思想力量、精神力量之所在。其凝聚力,就远远大于他俩男人与女人之间那种仅仅是性的与肉体的关系的凝聚力了。
第五个,是影片不失时机地也表现了波伏娃对于种族歧视的批判。波伏娃应邀到美国各大学做三个月的巡回讲学,结识了一个美国作家纳尔逊。一次会面时他另带有一个黑人女伴,因当地白人酒吧规定“黑人与狗不得入内”,所以三人转到一家黑人酒吧。其间,波伏娃毫无顾忌地顺手喝起一旁黑女人喝过杯子里的饮料,让对方十分诧异而难以置信。波伏娃说她不讲究这些,实际上就表达了她的反种族歧视的观念。这在50年代初是领风气之先的。波伏娃毕生研究女性哲学,写出了她反对性别歧视的辉煌著作《第二性》。而在当时,黑人的处境与女人的处境一样,都是被贬低的、第二等的。影片把反对性别歧视与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联系起来,应该是影片的又一个亮色。
在反对种族歧视的问题上,萨特也以这个主题写过一出戏剧,叫《可尊敬的妓女》,该剧改编成的同名影片上世纪50年代就在国内公映,是上译的国配,少年时我曾在上海看过,留下很深印象。此片正被考虑在不久的适当时候进入我们影吧来放映。

2014年10月25-26日整理

 5 ) 转影评: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女权主义

我无法简单描述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但是我看到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可以作为分享。
我并不认为Beauvoir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地位,她的一生都是在为Satre做出妥协。所谓的女权主义,只是虚张声势的自我安慰罢了。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自我欺骗。

◎洁尘

法国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2006年出品)又被译为《波伏娃的爱情》。后面这个译名相对影片主题来说更贴切,影片的确是以波伏娃为中心,讲述她与萨特的终身伴侣关系中所涉及的其他几段情爱关系。扮演西蒙娜·波伏娃的,是出生于1978年的法国女演员安娜·莫格拉莉丝,她身材高挑、五官硬朗,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咄咄气息,扮演波伏娃这位女性主义先驱,就一般人对于波伏娃的感觉来说颇有说服力。在这部电影之后,2008年她还被选为扮演夏奈尔。由此可见,在法国一些制片人和导演眼中,安娜·莫格拉莉丝的角色路线就应该是女强人、大女人。

电影以1929年巴黎索邦大学的一场图书馆的戏开始,一群准备参加哲学教师考试的男学生们因波伏娃而起了一场斗殴。年轻的波伏娃出场,束起的长发,青色风衣,里面一件方格长裙,眼神坚定、知性丰饶。萨特也同时出场,按波伏娃的女伴的说法,“又矮又丑,眼神猥琐,居然所有的人都崇拜他。”

之后的故事基本按照耳熟能详的萨特和波伏娃之间的关系推进,其间涉及著名的“花神咖啡馆小团体”中的几个人:露米,波伏娃的女学生,是波伏娃和萨特共同的情人;提森,萨特的学生,波伏娃的情人;塔尼亚,萨特的情人,跟萨特有过婚姻关系……在这个小团体中,是共享型的性关系;其他三人追随萨特和波伏娃,靠他们供养,同时也是他们的助手和伙伴。另外,影片还涉及了一个小团体之外的重要情人,是萨特访美期间结识的美国情人卡尔曼,这个女人曾对波伏娃构成过严重的威胁。至于说另外一些短暂的露水关系,则在人物对话中加以呈现。

在这部展现波伏娃爱情生活的电影里,除了萨特之外,差一点使得波伏娃走上“正常”女性生活道路的美国小说家内奥松·奥尔格林,在影片中有过一段比较详尽的呈现。这个男人出现在波伏娃访美的时候,他高大(按后来在巴黎见到他的萨特的话讲,啊,你真高大,我简直就是在你屁股下面转悠)、英俊、体贴、温存,他深深地爱上了波伏娃,想和她结婚生子白头偕老。对于这个男人,波伏娃生平第一次有了想结婚、想回归普通人情感轨迹的念头。但萨特用更为宏大的关于建功立业的说辞,将波伏娃重新拉回到他的身边。

在萨特与波伏娃的“伴侣合约”进行到第十年的时候,他们之间结束了性关系。波伏娃对萨特说,她摆脱不了妒忌的局限,“我非常痛苦,不想再忍受你的偶然爱情。我想要保护自己。性在我们之间并不重要。为了同一理想而在一起工作是一种更伟大的爱。我们之间的禁欲是我们关系的保障。”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导的倾向性,那就是著名的萨特—波伏娃这种举男女平等大旗的两性关系,其实并没有平等可言。对于波伏娃来说,她一直围绕着萨特,做出种种牺牲。一方面,她有着理性层面的对传统的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命运的反抗(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宣称,不结婚,不生子,不做家务),另一方面,在感性层面上,她有着所有女性在情感上对被爱、被呵护、被珍视的需求,还有对稳定性和唯一性的渴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波伏娃的一生确有不少的心酸黯然。

影片以萨特和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神仙眷侣”被媒体狂拍,内奥松·奥尔格林黯然离去作为结尾。

1986年,波伏娃去世,与萨特合葬。波伏娃去世时,手指上戴着内奥松·奥尔格林求婚时送她的银戒指。

我在看了这部奇形怪状的电影(人物关系的异常、人物状态的神经质,以及萨特这个角色的“又矮又丑,眼神猥琐”)之后,有一个特别的感触:对于精英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实在是不适合用大众传媒性质的电影来表现。所谓表现,只是一种表面状态,也是另一个角度的猎奇。在这种猎奇的眼光中,像萨特和波伏娃这样的顶尖知识分子就成了一种怪诞的、不可理喻的一群人。他们在生活常规之外,在电影中对他们的描画,几乎等于是丑化。

 6 ) 在剥离嫉妒的路上,你能够走多远?

昨晚看了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从纪录片的角度,没有什么好说的。甚至可以指摘的地方颇多,比如故事节奏——时间节奏不好,毕竟是两个人二十年的生活,整个时间的流程过于平均,让人应接不暇,而且感觉不真实,容易产生跳跃感——怎回事儿就又过了5年啊?化妆就更可诟病了,波伏娃还有点儿变化,而萨特在二十年间几乎完全没变,这也让人在时间上产生困惑。再有就是剧本,对话设计也有问题,许多场景让人感觉不出两个思想巨人的交锋,倒像是倦怠期的夫妻的唇枪舌剑。好吧……从电影的角度,这片儿没什么出色的地方。

那我们还是回到内容上来,回到影片试图去表现的东西上来。有几个片段值得记忆:

病中的波伏娃等来了萨特,拒绝了他做爱的要求,波伏娃说:我对嫉妒嗤之以鼻,萨特,但是我嫉妒。我嫉妒得要死了,我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

波伏娃和“露米”睡了,而萨特勾引露米未果,于是要求波伏娃说服露米从了他。这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您想要我当媒婆吗?
您把一切都搞复杂了。
您必须得到她,就因为她和我睡了。
很明显是这样。

波伏娃到了美国第一件事就是寻访卡尔曼,一个萨特爱上并打算结婚的女人。她们在黑暗的门廊见了面,总共就说了以下几句话:
您就是卡尔曼?萨特把您描写成完美的女人。
那么您呢,西莫娜·波伏娃对吗?
我知道我该先打电话的。这些行李,您要去巴黎吗?
(摇头)我以为萨特已经通知您了。
(沉默良久)他还没告诉我

因为《第二性》而名声大振的波伏娃和内奥松·奥尔格林走在街上,被一对儿老年夫妇侮辱,“婊子”、“我们了解她的整条阴道”、“风中有股骚味儿”,两人若无其事地继续走,那两人一直在身后不依不饶。奥尔格林松开波伏娃,走回去说,对不起,先生。然后就是一拳。揍完后扶了扶自己的帽子,镜头转到波伏娃脸上,虽然没有笑,但能看出她内心的欢喜和受用。(这种事萨特不可能为她出头)

影片最后,一个鸟杂志要给萨特和波伏娃拍照“巴黎的存在主义氛围”,摄影师唧唧歪歪了一大堆奉承的话,然后对奥尔格林说,先生,能请你闪开一点点吗?您在镜头里了。奥尔格林气结,起身离去,让波伏娃跟他走。波伏娃最后和奥尔格林相对凝望着,正犹豫间,被萨特拉了过去。“过来,海狸,听摄影师的,” 萨特说,“给下一代一个笑容,我的爱人。”
然后伤感的片尾曲响起,奥尔格林转身离去。

我不知道这个记录片导演的观点,但他的倾向性很明显,在这个片儿里,萨特是个让人讨厌的角色,不知道这个形象是不是够客观。由于这部电影,这让我都有点反感起萨特来了。他瞒着波伏娃的事儿,事后又是一堆天花乱坠的说辞,实在称不上磊落算不上地道。但这些恩怨不是我想说的主题,我还是想说嫉妒。

萨特和波伏娃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克服对彼此的嫉妒,但他们都做得不太成功。萨特通过彻底控制了波伏娃的心,从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不嫉妒,但他还是必须要得到波伏娃的第一个“情人”露米,可见他内心的控制欲之强。而可怜的波伏娃,和别人一同分享萨特的肉体,却也没有把握占据他的灵魂,以至于受伤害的总是她。甚至,波伏娃一生(在电影里)其他的爱人,都不是她自己追寻的:有不少送上门来的,还有一个是萨特的学生,再有就是奥尔格林,你都可以看出这里面嫉妒的成分:既然萨特你找了个美国妞儿,我也得找一个美国男人做为回应。可以说,萨特是天性风流,而波伏娃为了和他平起平坐,达到萨特眼中的“高度”,是为了风流而风流。他们是不一样的。

那么,连萨特和波伏娃都无法克服嫉妒,双方许诺给对方的自由,细看还是写满了“占有”,只不过这种占有是通过更隐秘,更残酷的精神折磨达成的。

想象一下自己有一个十全十美的爱人,再想象一下你们双方许诺给对方性方面的自由,但第一要诚实,第二要开诚布公所有包括细节。想象一下你的爱人给你讲述他/她和别人做爱的细节时,在你胸中燃起的嫉妒的烈火。对,这就是萨特和波伏娃玩的游戏,他们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人短短的一生的时间里,以自己为试验品,完成人类的进化——或者说得更严谨一些——完成人类的,在他们所希望的方向上的,进化。对于这种行为,崇拜者会说,这是近似于神迹的努力,靠一己之力,渎神也罢,造神也罢,改变自身的天性,这种尝试哪怕是失败了,也堪称伟大。而诋毁者会说,这是下贱、堕落、反社会的堂皇借口,是自欺欺人的自由,因为内心的占有欲、被占有欲,并非道德和世俗的枷锁,刻意违背这些欲望并且让自己不快乐,同样是愚蠢的。

在崇拜者和诋毁者之间,还有宽泛的地带可供人评述,但他们的成就确实有目共睹:在两性关系上,他们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先河,做为新社会细胞的标本,永久裱封在人类画廊里——尽管在和萨特合葬的时候,波伏娃手上带着的是奥尔格林的戒指:那是她未尽的、田园的、分岔的平行宇宙里的、被意志力的火焰焚烧成灰的,女性的自然本性。

 短评

反正就是千万不要爱上聪明但又长成歪瓜裂枣的男人。长得难看又蠢的,安分;长得好看又聪明的,魅力;难看但聪明的,绝对不靠谱。又自卑,又觉得自己很腻害,其结果就是自我膨胀。自卑更可能会导致自我膨胀,一个总是有饥饿感的人更容易暴饮暴食。反而是不要觉得好看又聪明的抓不住,他们自信,所以还是相对善良的,而且他们还往往清高,不兴将就。自身够硬的话,就要找最好的,比如加缪。

6分钟前
  • 黑伞
  • 还行

当存在成为一种主义,便没了自由,也没了存在,除非存在的目的只是一种坚守,而最终都会跌入虚无。

9分钟前
  • 不知所谓
  • 力荐

一直觉得波伏瓦的一生都在赌气,跟沉闷不幸的童年赌气,跟虚伪自大的男权赌气,跟软弱迂腐的女人们赌气。她太聪明,什么都能洞察到底,却最终还是困在了自己的矛盾里。她一边坚毅地贯彻着自己的女权准则,一边又在心里渴望忠贞又世俗的爱情,她就这么拧巴着过了一生。她能写出《第二性》,真是伟大。

11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似乎不是欲望,甚至于不是精神或者是思想,而是一种更为永恒的东西,类似于一种存在的质地,他们是同样的。只是仍然代价惨重,受尽煎熬。也许是担心与世俗靠的太近会伤害这样一种联系,但是实在不能够确定。不能够离开,正如同不能放弃自己。

16分钟前
  • 如是我闻
  • 力荐

波伏娃太美了。知道对情人和这家咖啡馆都是高一时候的事。花神里的爱情,空气里都萦绕存在与虚无,知道了七年,向往了七年。才子萨特这个情感上的混账,蹉跎了波伏娃的岁月,却冷冷以为当soul mate就能对得起情人的一切。不过萨特说的,没有波伏娃就没有萨特,没有萨特就没波伏娃倒是中肯的。

18分钟前
  • Tuna Bento
  • 力荐

萨特这样不凡的头脑娶的也是大俗女,波伏娃这样独立的灵魂也摆脱不了小女人的情怀。定义真的自己,到底是该看我们所做的选择,还是那些我们不能选择的?

20分钟前
  • 麥爾斯
  • 推荐

要做个独立女人真自虐。

21分钟前
  • superfei
  • 推荐

萨特与波伏娃一直在用背叛的方式来确认对方的忠贞。就像邪教中的父神与母神,四处捕猎年轻美丽的情人宰杀在祭坛上,以鲜血唤起对方的激情。他们都深知再无人有那样强大的灵魂来与自己匹配,只有彼此才是白头偕老的soulmate。果然,他们做到了。

23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传统妇女通过筑巢持家获得安全感,女权主义者则经营事业编织荣誉光环囤积,她们总会本能性地被那个能够在她们事业道路上掌握主导权的男人所牵制,久而演变成潜意识依赖性,最凶猛的爱欲也很难动摇这种感情需要在女人心中所占的地位。PS看萨特的男演员很顺眼 女主角也是 她长得像SKins里的Kaya

28分钟前
  • 猫龟🐌
  • 力荐

萨特男人师表,喜新从不厌旧;波娃女性楷模,吃醋决不嫌酸。

3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在这个版本的叙事里,显然波伏娃更愿做萨特定制的波伏娃,在一种不自觉的同谋关系中,被自己参与设计和定义的“伟大”绑架终生、骑虎难下。果然任何主义都值得警惕,它让我们一不小心便画地为牢,成为阶下永远的囚徒,不再听从内心真正的呼喊。萨特强大的洗脑术堪比巫术,两人之间哪有爱情?不过是战友同壕的利益使然。

34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如果这确是现实中波伏娃和萨特的爱情故事,那真是太让我失望了...一边是以需要创作灵感为理由到处寻花问柳的花心萨特,一边是在备受冷落的处境中用出轨报复来捍卫平等独立的波伏娃...难道只要有了相互坦诚的遮羞布就可以掩盖纵欲和滥情的荒谬?

35分钟前
  • 端端
  • 推荐

当Simone见过Sartre的美国情人后,画面留下模糊的背影。影片中的Sartre确实让人感到恶心,但却是他促成了Simone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刺激。与其说Simone是Sartre的终生伴侣,不如说Sartre始终支持着Simone开展女权运动。

37分钟前
  • ephemeral1l
  • 推荐

平等吗?萨特随心所欲的和别的女人结婚,却以“不可分离的另一半”为理由阻止西蒙娜嫁给她四十一岁时相爱的另一个男人,而这个争取独立自由的女权主义先锋每每为这样的软语相胁所牵绊。在这部电影里只看到了一个被萨特在精神上绑架的披着独立外衣的西蒙娜。

42分钟前
  • 荧光
  • 推荐

西蒙娜以为自己可以接受开放式的情侣关系,但又无法将情感和理智分门别类。她每次选择跟别人发生关系都是在得知萨特跟别人发生关系之后。她并没有输给女性独立的浪潮,输给的只是自己的感情和对于自己无法控制感情的自责。在她一步步走向更爱萨特的过程中,在自己女权主义的驱使下,越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44分钟前
  • 德克老师
  • 还行

活生生把波伏娃拍成了一个怨妇,你大爷的!

49分钟前
  • 苏更生
  • 还行

‘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54分钟前
  • Lisabracadabra
  • 推荐

婚姻是信仰的约束,心甘情愿的束缚,高于任何存在主义的个体追求。小女子敢爱敢恨就行了,少提什么女权主义,矫枉过正的人生多半是痛苦的。

57分钟前
  • 低处飞行
  • 推荐

“在文学里,我们可以做任何事。” “我们之间没有婚姻,也没有分离。”

1小时前
  • mumudancing
  • 力荐

跳脫出婚姻與丈夫的約束,卻墜入了另一個無形的枷鎖,波伏娃終歸是女性。用出軌來捍衛兩性的平等,其實她的心緊緊的依附於薩特的任性中。對於這種實驗性的平等爭取,無疑是蒼白的。若不想依附於男人就應該具有男性的自私,而可悲的是女人的意識裡沒有完全的自私~她的“第二性”才是最好的反擊~

1小时前
  • kenyaespress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