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

HD中字

主演:约翰·博耶加,威尔·保尔特,阿尔吉·史密斯,雅各布·拉提摩尔,杰森·米切尔,汉娜·穆雷,杰克·莱诺,凯特琳·德弗,本·奥图尔,约翰·卡拉辛斯基,安东尼·麦凯,内森·戴维斯,佩顿·亚历克斯·史密斯,马尔科姆·大卫·凯利,约瑟夫·戴维-琼斯,拉兹·阿隆索,伊弗雷姆·赛克斯,莱昂·托马斯三世,格本加·阿金纳格贝,克里斯·乔克,杰瑞米·斯特朗,萨米拉·威利,泰勒·詹姆斯·威廉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底特律 剧照 NO.1底特律 剧照 NO.2底特律 剧照 NO.3底特律 剧照 NO.4底特律 剧照 NO.5底特律 剧照 NO.6底特律 剧照 NO.13底特律 剧照 NO.14底特律 剧照 NO.15底特律 剧照 NO.16底特律 剧照 NO.17底特律 剧照 NO.18底特律 剧照 NO.19底特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底特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即将和《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摄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电影。  该片目前暂无片名,计划三月开始选角,今年夏天开机拍摄。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骚乱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进入黑人区一家酒馆逮捕黑人。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后来警方增援到来,强行驱散黑人,但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这场骚乱持续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许多建筑被毁、许多人受伤。骚乱还蔓延到伊利诺伊、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马里兰州。  这部电影计划在这场骚乱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他和她 第四季惩罚1980美人鱼1984国语惊爆十三天神雕侠侣陈妍希版国语暗杀游戏湿地2006假面骑士时王:盖茨王权外星人保罗岁岁年年柿柿红忠于职守:边境巡逻阴桃术使徒行者波士顿市政厅警花与警犬千里难寻少年雷锋死亡吞弑反击 第六季马路骑士女孩坏坏神的晚餐屋中美人伪装者2015绝境岛黑色喜剧 黑色喜劇夏加尔与马列维奇单程车票洋炮进村牌局星火云雾街小日子2024星新一的不可思议短剧健听女孩法律与秩序(英版)第四季魔游纪1:盘古之心恋恋主播情间宫兄弟 間宮兄弟杀死一只知更鸟阿凡达:深入潘多拉地心抢险记(普通话)

 长篇影评

 1 ) 【C+影评】底特律:看看人间的苦难,可听见人民在呐喊?

种族问题是萦绕在美利坚文化深处的原罪和定时炸弹——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是怎么都不嫌多。在50年前,发生在底特律的骚乱和暴动永远地改变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50年后,种族间的沟壑与伤疤依然难以愈合,极端主义的抬头再度将美国置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在这个时候,回顾漫长的平权斗争历程就显得格外重要。仅在过去3年,就有《冲出康普顿》《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底特律》这样从不同时空角度描绘美国历史上重大时刻的影片出现,而《底特律》更因其台前幕后的创作者而引人瞩目。

作为奥斯卡获奖者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和编剧马克·鲍尔在9年内的第三次合作(《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底特律》很好地保持了凯瑟琳·毕格罗令人神经紧绷的叙事和影像风格。很多场景,尤其是在第一幕的街头暴动,在镜头的抖动下有着强烈的纪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菲利普斯船长》)的御用摄影巴里·埃克劳德,继《拆弹部队》之后再一次用他炉火纯青的手持摄影技法为影片增添了写实和震撼感。在没有60帧、高清摄影和IMAX技术的加持下,他证明了比起硬件技术升级,艺术上的卓越追求远远要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和肃然起敬,也同样能成功地将观众从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主动的见证者。

但这并不代表,电影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是同样的卓尔不群。事实上,即便《底特律》很好地在技术上捕捉到了暴动的混乱和力量感,及其对美国社会烙下的恶劣影响,但电影却依然缺乏复杂性,仅仅停留在激起观众的“共鸣”,“同理心”乃至群情激奋的层次上,而缺乏对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的纵深和讨论。

不可否认,本片会在本土的新闻行业和政治活动家之中有着较大影响,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除了义愤填膺以外,是很难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认识的。

而这本身就已经是个足够危险的信号了。

和内特·帕克去年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相似,《底特律》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以质朴的角度来回应当下美国的种族暴力事件。电影始于街头暴乱的肖像描摹,凯瑟琳·毕格罗将叙事的核心聚焦于当时一系列“12街暴动”犯罪活动中,于1967年7月25日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中发生的事件。该事件造成三名黑人男性死亡,七名黑人男性及兩名白人女性遭受无情殴打。借对此事件的再现,来展现强烈的阶级对立和种族冲突。而在事件结束后,将重心转向了对事件本身的再调查。在这一部分,由于过于依赖剪报和真实新闻片段来提供庄严感和使命感,显得单调和缺乏重量。简言之,12街暴动和底特律骚乱只是底特律地区以及整个美国的一个缩影,电影并没有很好地将这种以小观大的深层观察加以体现,显然其中有着不少取巧。

原因之一,或许是在主演的肤色之下,表现的是以白人创作者为主导的思维和视点。当然,白人电影人也可以拍摄种族主义的故事(如2012年的昆汀·塔伦蒂诺《被解救的姜戈》),也曾出现过白人导演拍摄的优秀黑人传记题材电影,比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1985年执导的《紫色》。但《紫色》和《被解救的姜戈》类似,是有着黑人电影人参与主要创作过程的:如《紫色》改编自黑人女性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同时有着著名制作人昆西·琼斯把关。但这种参与的意识完全没有出现在《底特律》的身上:不仅编剧上缺少黑人视角,主要制片人也没有黑人的参与。这种全面的白人化,所引起的创作上的失衡,显然会导致对于素材上的理解偏差,进而让电影在思想表达上南辕北辙。

虽然身为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作品中有着独特的美国男子主义气质,这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尤其明显。这种英气也帮助了《底特律》的前半部分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从整体来说,电影的角色显得有些脱离历史和表面化,缺乏深层认识。更为关键的是,电影将整个底特律暴乱微缩到了一场冲突,却在不知觉间忘记了将其表现为是时代的选择:电影中的种族和阶级冲突,似乎并没有带有历史性。这种历史观的缺乏,让几位主演虽然表现出了应有的状态和反映,却在有缺陷的整体设定下带有刻板的感觉,同时电影也没有为冲突提供思考或解决的方式。受影响最大的当属约翰·波耶加,而表现最为出众的则是威尔·保尔特,无论是戏份还是表现,都是电影中的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表现。

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中,虽然没有黑人女性的身影,但电影中黑人女性角色的缺乏,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败笔。《底特律》尽管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描绘汽车旅馆以外的冲突,却对黑人女性扮演的历史地位不感兴趣,也没有给予她们应有的关注。

总的来说,凯瑟琳·毕格罗在《底特律》中展现出来了一种看似水泼不进,实则错误不断的复杂状态。她所擅长的动作和气氛塑造显然非常有效,但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类似,无力捕捉人物的丰富情感状态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从而难以捕捉到真正的历史感。和2015年的《聚焦》相比,《底特律》的确捕捉到了种族冲突和平民伤亡,但同时也显得中空,更忽视了司法系统,以及城市或社会本身在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黑人电影人话语权逐渐提升的今天,我们遗憾地看到,《底特律》虽然有着很强的可看性,但从潜在的政治惊悚,走向了纯粹惊悚,甚至成为了《稻草狗》那样着力感官体验的剥削电影,丧失了人物、时间和地点的历史特殊性,除了激起人们的愤怒,是很难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的。历史观的缺乏,使得《底特律》最终还是离一个个人很近,却离人民和种族都很远。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巨大的可惜。

如果仅仅描绘令人作呕的暴力行径,却不对其背后的思想进行批判,又怎么能够阻止种族主义继续分裂国家和人民呢?

答案在风中飘。

 2 ) 美国种族歧视到底有多严重,我们或许可在这部电影中窥见一二

1967年7月23日,警察突袭了底特律一家无牌酒吧,并逮捕酒吧里的82名黑人。这件事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黑人们认为警察是故意针对黑人,认为这是赤裸裸的种族压迫。 很快,黑人们组织起来抗议警察。就如今年发生在美国的抗议浪潮一样,抗议逐渐演变成骚乱,许多商店被抢劫,抗议者到处点火…… 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出动了民警卫队镇压。最后据统计,在这场暴乱中有43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7000多人被逮捕,2000多座建筑物被不同程度损毁。

—这是引自网易1976年美国底特律暴乱的一篇报道,这是这个故事让导演凯瑟琳.比格罗有了灵感以这个事件为原型勾画出底特律这个影片。

影片一开场就交代了故事起因,在黑人聚居地底特律的一个晚上,一群警察将聚在酒店的一群黑人无故拘禁,被周围的黑人群众发现,起了冲突,进而爆发了近七天的黑人暴乱。在暴乱开始的第一晚上,在剧场里的一支黑人乐队被迫终止了现场表演,并被勒令快速离开由于警方为了控制暴乱规定了九点宵禁。乐队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也就此卷入了误杀警方的案件之中。

影片中白人警察有种族歧视的事件比比皆是,影片刚开始奉命支援平息暴乱的两名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误杀了抱头鼠窜的抢劫犯黑人,随后长官并未立即停止他们的职务而是通知他们,会向法院投诉他们谋杀。还有他们调查汽车旅馆开枪案的嫌疑犯时,不断的言语辱骂,殴打,迫使现场的嫌疑人供认凶手,但这一系列殴打恐吓,还有言语中的轻蔑,无疑是加重的黑白人之间的间隙,还有在最后法院中12个白人评审团成员,可以窥见白人在美国身居高位,黑人往往诉之无门,在与白人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无疑是误解的土壤,试想一下,你和你的上级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么,有也是很少很少,因为地位不平等,信息内容接收不一致,决定了你们之前的疏远,再加上政府的无效沟通,暴力执法猖獗作为诱导种族歧视的养料,广沃的土壤加上源源不断的养料,又岂能不长出恶之花呢。

 3 ) 超出一部商业电影的表现力

一部电影,前因背景,内战之后大量黑人劳工进入底特律,引发的种族矛盾逐渐激化。事发经过,在底特律全城动荡时期的一次汽车旅馆搜捕事件,让人窒息难捱的一夜。遗憾的结果,涉案警察全部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在一曲圣经诗歌结尾中,仿佛听到了释放,怜悯,甚至宽恕。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敢于直面曾经的过错,并且如此深刻,我想反而对现在的种族仇恨是一种弥合,这是一个诚恳负责的态度。

 4 ) 悬疑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第一那群黑人是有枪的(可能只是号令枪,也可能是真枪,但一定是有枪的),而且当天也对警察开枪了,但是黑人怎么被问,都说没有枪,也说没有枪手,没有开枪,我很奇怪一个恶作剧至于这样打死不认吗? 导演很厉害,把一个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事件,拍得那么好,个人觉得情节处理上比“拆弹专家”好多了,至少看着不会犯困,而是紧紧张张的。那两个女的有可能是卖淫的,那些拿着枪恶作剧的男的极可能是皮条客(组织卖淫),两个乐队的人想去嫖娼,那个退伍军人和两个白人妹纸在搞3P,这样的人加上前面有枪说没枪,有开枪说没开枪就很让人怀疑;

另一方面警察滥用权利,对面没有拿枪,没有对他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就开枪确实不对,虽然趁火打劫超市的行为让人气愤,但也不至于要死。后面的突击和盘问如果像电影那样,也要受到谴责与制裁。 国外的教堂唱诗歌居然有报酬,教堂一方面从物质上帮助歌手,另一方面也是心灵的疗养所。

 5 ) 底特律:在强权面前,我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概述 1967年7月26日夜-26日凌晨的“阿尔吉尔汽车旅馆事件”发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旅馆距离当时发生暴乱的12街只有一英里之遥。事件至今的疑点在于当时三名黑人男性青少年被枪杀。整个事件有许多解释,这篇文章参考了维基和当事人的回忆录,只求客观还原,帮大家省去自己查资料翻译的时间,毕竟我既不是当事人也不是新闻工作者。最后再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基本等同于剧透的历史本身----------------------------------------------------- 事件背景 事件发生在底特律著名的12街暴乱期间。12街暴乱起因是底特律警方抄查了一间非法营业的地下酒吧 (Blind Pig)。当时的底特律警方有93%白人,而酒吧又是黑人营业,黑人顾客居多,当时又正在为一个越战归来的士兵接风,所以一次‘抄查非法营运小酒馆’的任务,在醉酒顾客的不理智行为、警方的粗暴言行、围观路人的煽动下,成为了一次种族冲突性质的暴乱。其中突出的冲突为Blind Pig老板的儿子混乱之中向警方投掷了玻璃瓶,这也是普遍认为的事件导火索。政府对事件的消极处理(包括设置宵禁等)并没有使暴乱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反的,早已饱受种族分化和歧视的黑人开始逐渐失去控制,大量的建筑被烧毁,也有一些袭警、袭击消防员的事件。密歇根政府甚至启用了国民警卫队、州警察、以及陆军部队来控制暴动的发展。 阿尔吉尔汽车旅馆 (Algiers Motel) 阿尔吉尔汽车旅馆是两名黑人老板合营的,在当地以吸毒、窝藏犯罪团伙、允许性交易闻名,因此经常被警方抄查。旅馆呈‘U’形,左侧是办公室、泳池、露台,右侧是两层高的客房,停车场被环绕其中,而电影的核心故事则发生在位于U形最底端的庄园房。庄园房临街,所以可以看到远处的街区。 核心人物 (括号中为电影对应人物) 当时旅馆鱼龙混杂,再加上后来又有多个官方势力插足,所以先做一个梳理。 三位死者:Carl Cooper (发带男,电影中朝对街开枪,第一个被杀),17岁,死于枪杀。Aubrey Pollard(电影中白衣服,第二个被杀),19岁,死于枪杀。Fred Temple,18岁,死于枪杀 (电影中绿衬衫,被陆军从后门放走)。 两位白人女性:Juli Hysell(电影中被欺负之后比较彪悍的那个,后来眼角被磕破), 18岁。Karen Malloy (电影中疯狂尖叫,后来被扯掉裙子),18岁。 一位退伍军人:Robert Greene (由帅气的Anthony Mackie饰演!电影中本来只是想约炮,结果被诬陷成皮条客),26岁,参与了越战。 两个歌手:Larry Reed (爱唱歌会把妹的男主),组合‘The Dramatics’成员。Roderick Davis (没姑娘爱的小哥),组合‘The Dramatics’成员 三个警官:David Senak (恶魔小哥),Robert Paille (北美朱孝天),Ronald August(老实人背锅侠)。 一个保安:Melvin Dismukes (热心肠老好人)。 四个陆军:Pillip Martin,John Fonger,Archie Davies,和Hubert Rosema。 其他客人: Michael Clark,Lee Forsythe,James Sortor,和Charles Moore。 事件还原 根据证词,当时Carl为首的一群年轻人正在二楼听音乐,Carl用一把发令枪朝窗外开了两枪,不想没过多久,窗外就飞来真的子弹,把房间窗子都打碎了。一帮年轻人吓坏了,各自回了房间。建筑很快被持枪队伍包围。这时发生了第一起枪杀。Carl倒下了。后来进入建筑的人都在证词里说,他们进门的时候Carl就已经死亡。至今无人解释Carl为何被击毙,但是从伤口和子弹看,他是被底特律警察局所配枪支所伤。由于相对较后进入建筑的国民警卫队员、州警察、保安都说当他们抵达时Carl已经身亡。在之后的庭审中,警察的律师一直企图证明Carl是被旅馆的租客杀害,而且最先进入建筑的两名警察拒不承认杀人,Carl的死成为了悬案。 之后就是电影用最长笔墨描写的部分:所有客人被面向墙壁排开,分别施暴、提审、恐吓、威胁。其中有多人被强迫从地上捡刀,以便为警察杀人制造借口。两位女性被分别扒光衣服,还被称作‘nigger lover’。审讯过程中,一个警察将一名青少年带进房间,命令其安静,然后空开了一枪,之后回到走廊,宣布少年死亡。之后几名警官、警卫队员故伎重演,直到Ronald August将19岁的Aubrey带进房间并真的枪杀。之后由于其他地方继续出现枪声,大部分警力转移,最后的两名警官挨个威胁了剩下的客人,说如果保持沉默就绕他们不死。之后客人们都逃出了旅馆。只有18岁的Temple再也没有回来,直到第二天被发现陈尸旅馆中的一个房间。 事发的第二天,警官并没有向警局汇报有人死亡,直到尸体被保安人员发现。事情被媒体曝光之后,所有匿名接受采访的人都说死者中没有开枪的人。三具尸体经病理学家检验之后,均被认为是被人从近距离后背方向连开两枪所杀。 后续 黑人保安Dismukes被指控侵犯了两位客人。缴纳1500保释金离开。警官August和Paille后来认罪,说自己参与了枪杀,分别在监狱里呆了1天,以5000美金保释。在后来的庭审中,一个警卫指认了August和Senak两名警官,分别枪杀和施暴。August的理由是他当时开枪是出于正当自卫。而Senak说自己没有看到任何警官开枪。由于后来传唤的当事人证词也不统一,法官DeMascio判了August杀人罪,而Paille和Senak的案件被搁置了。当年8月,Dismukes,Paille和Senak以共谋罪被逮捕,但是最终案件被解散。 尾声 警官Paille(北美朱孝天)之后做了很多体力工作,还卖过保险。警官Senak(大恶魔)开了一家建筑公司。警官August辞职。保安Dismukes多次受到黑豹党的死亡恐吓,最终搬离了底特律。而当年臭名昭著的辩方律师Lippitt,成为了奥克兰郡的法官,现在在密歇根州执法。Larry再也没有回到组合,而是在教堂唱诗班做领唱。 -----------------------------------------------------一些观后感------------------------------------------------------------- 一. 和种族无关,和阶级有关 虽然底特律暴乱到现在也被贴着种族冲突的标签,但看完之后总觉得,孰黒孰白,颠倒过来亦然。归根结底,冲突还是始于阶级本身。因为阶级如此稳固,被逼走投无路的黑人们,就连暴动,也是在烧毁自己的家园。这是多么绝望的一种反抗。既然家不是家了,既然没有退路,还不如索性毁灭一切。可惜的是,这其中总是不缺过于老实的人,老实到去超市买个东西,也会被警察当犯罪分子击毙;有些人又过于激进,只喜欢破坏、放火,不在乎目的。 不禁想,为何中国如此多阶级斗争中,总是被压迫者最后胜出,而黑人数载斗争以来,没有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武装斗争?得出的结论还是,信上帝的黑人终归比信老天爷的中国人老实。美国历史是这样的,最先黑人连人权都没有,后来南北战争之后有了人权,就算低人一等,也喜大普奔。后来发现有了人权的同伴,仍然处于社会底层,于是开始抗议,我们要社会保障,我们要公平竞争。而美国政府呢?先容你闹一阵,知道你只会搞破坏,等破坏得差不多了,该镇压的镇压,该安抚的安抚,再象征性地改一两条法令,就这么缝缝补补地又可以再撑十年,五十年。五十年之后,当年暴乱的原因被遗忘了,黑人们庆祝着自己的权利日益得到提高,于是以为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直到现在,也延续着当年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打打闹闹要改革的习惯。 而纵观我国历代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我们应该多问政府要点什么’,而是,‘娘的,活不下去了,兄弟伙抄家伙,我们来推翻它!’。出发点不一样,士气就大有不同。而且中国百姓自古对于自己的土地有近乎偏执的热爱,所以为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可以牺牲一切,天王老子都不怕。而敦厚善良的黑人,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我们那么漫长被压迫的历史,我们的英雄都是马丁路德金这样帮我们在白人社会中提高地位的斗士,所以我们要多搞罢工、多搞游行,要为了阶级权利斗争。殊不知,在一个‘民主’社会,罢工、游行被赋予的意义,和哭闹的孩子要糖吃并没有区别。他们根生蒂固地认为,斗争的目的是让政府把手里的糖平均分配,而不是去想,自己应该把糖抢过来,成为那个分糖的人。 所以我说他们善良老实,而且有些胆小,有些懒惰。 当然,他们总归没有被逼得狗急跳墙过。总归能拿到低保,能找到工作,能多生几个孩子,多打几份工来维持生计。而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是早就知道,自己贱命一条,不推翻政权,就面临着饿死的可能。 所以美政府一向擅长温水煮青蛙,你上蹿下跳要饭吃,可以,我一边煮你一边喂你点吃的,你被煮熟之前,还觉得自己要来了吃的很了不起。久而久之,就以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于要吃的,而不是从这口锅里跳出去了。 可怕。 可怕。 再想想那些酒吧里的黑人,穿着上流社会流行过的衣服,喝酒、抽烟、打台球,觉得自己萌萌哒。 总归还是想活成这样的吗,活成欺压你的,却被你羡慕的人的样子。 可怕。 二. 权利制衡 记忆深刻的是国民警卫队的上级,看到旅馆里警官疯狂举动时,对前来请求出面的属下说,警察也有人权,让他们自己收拾这个case吧。然后挥手撤退。 还有良心发现的陆军战士,给被扒光的女孩子披上毛巾,护送她们去了安全的地方,却并没有站出来停止整夜的暴行。 不瞎掺和,是否也是助纣为虐? 三.被仇视的中间人 在暴乱中爬到汽车顶劝大家冷静反抗的黑人议员,被暴民砸下了车。 想要调停冲突的保安Dismukes,被自己的同伴鄙视,认为他跪舔警察,终其一身生活在死亡恐吓中。 议员和保安,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保命第一,姿态第二。而这样的人总是被两端都鄙视。警察觉得,好呀来了个贴脸的,那我们那你来扛推,给你背锅。被他出手相救的年轻小伙子和酒店的客人觉都得,你小子到底站在哪一边,为什么要低三下四的地去为他们做事? 中间人往往是善良的,聪明的,但是却很孤独。因为他们没有队友。往上是一层层官官勾结的权力系统,往下是不解的民众。议员调停,保安给军队送咖啡,都是聪明的说客举动,想要抹掉两个团体的仇视,互相理解。 可是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只能活在孤独里。 四.一些难忘的画面 1. 小女孩扒开百叶窗看军队,惊弓之鸟的士兵以为是狙击手,情急之下开了枪。 2. 背后中了两枪的年轻人躺在车子下,用最后的力气恳求奶奶不要报警,因为是警察要杀他。 3. 保安Dismukes给士兵倒上咖啡,两个人看着死寂的街道,问,‘你说还要这样多久呢’,答,‘我也不知道呀’。 4. 退伍军人被警官审讯的时候,拿出了退役证,疯子警察说,‘假的吧?’ 5. 惊惶的旅客们,纷纷开始祷告。 6. 疯子警官把枪伸进了姑娘的裙子里。 7. 教堂唱诗班领班对前来应聘的Larry说,你这么好,怎么不去那些club里唱歌呢。Larry说,‘那边有警察,不安全’。 8. 庭审的时候,面对律师的质问,所有当事人都仿佛自己犯了错一样,说话结结巴巴,底气不足,而疯子警官Senak在被判无罪之后,和前来道贺的同事们一一握手。 结语:暴乱之乱 纽约客杂志有篇文章说,导演Kathryn Bigelow片头部分将黑人暴乱过于概念化,没有突出群体中的个人,是典型的白人导演视角。相反,我觉得电影最出彩的,就是开头那一段没有主角的暴乱复原。暴乱之所以叫暴乱,就是因为其无组织无纪律,没有一张清晰的脸。也许有的人只是喝多了想砸一辆车,有的人只是看到店铺被抢自己也想分一杯羹。有的人只是喜欢混乱,有的人只是想在朋友面前耍帅,于是向街对面开了两声发令枪。 每个人都只做了一点点坏事。 如果是你站在车顶演讲,也不会知道是谁冲你喊出了‘不要脸’三个字,不知道是谁砸碎了路灯。是的,你可以去逮捕所有人。可是结果呢?警局被塞满了,监狱被塞满了,而每个人做的事都罪不致死。 就好像那些被网络暴力杀死的人,每个曾经的施暴者,都觉得自己只是煽风点火。 电影拍了那个向警察扔瓶子的黑人少年。历史也认为这是暴乱的始作俑者。 但是这真的是因为一个瓶子吗? 是什么让一次普通的搜查变得剑拔弩张? 是什么让黑人只能在地下酒吧聚会? 是什么让警察面对黑人总是动粗,心怀恐惧又夹带优越感? 是什么让黑人聚集在一个区域? 是什么让底特律如此等级分化? 是什么让黑人做着工人、保安、招待这样的工作?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是没人能解释得了。 这就是暴乱之乱,它明明有更加深刻的起因,却被归结为一个杂碎在警察身边的酒瓶。 历史说,是瓶子的错。而瓶子已经碎了,历史还在今天换汤不换药的上演。 ‘我问你了,你为什么向他开枪?’ ‘我怎么知道他为什么跑那么快,他抱的袋子里说不定有枪呢。’ 这对白熟悉吧? 他‘可能’有枪。 可是自始至终,枪又在谁的腰间呢?子弹又在谁的身体里呢? 希望大家睁大眼睛,底特律的故事,50年之后,还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6 ) 敢于正视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2010年,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击败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夺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总共9提6中。

2013年,她又凭借《猎杀本·拉登》入围第85届奥斯卡并且5提1中。

今年,她带来的新作品《底特律》也将是颁奖季的种子选手。

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发生了一起黑人骚乱事件。起因是警方扫荡一间黑人区的酒吧,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密歇根州州长乔治·罗姆尼为尽快平息暴乱,下令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并要求总统林登·约翰逊派遣陆军入城强行驱散黑人,但这一行为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进一步演变成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

这场骚乱持续了5天,造成43人死亡,467人受伤,超过7200人被捕,以及超过2000座建筑物受破坏。

但事实证明,那篇提倡所有种族享有同等机遇的宣言,到头来只是一纸空文。

《底特律》改编自这起骚乱事件,并且选择在事件的50周年上映。

电影很简短地概括了骚乱事件,把重点放在了骚乱之后的男子乐队“戏剧合唱团”上。

此时,整个底特律已经一片狼藉,纵火案和抢劫案频频发生,学校、商店也纷纷关门,整个城市将在晚上9点宵禁。

在福克斯剧院,戏剧合唱团正准备上台表演,想借此机会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却在表演前被警方勒令立即离开剧院。

戏剧合唱团的成员弗雷德和拉里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遇到了两名白人女孩和一些黑人。

他们聚会的过程中,黑人小伙卡尔使用发令枪对着窗户外开枪吓唬警方,却被误以为是狙击手,导致底特律警察和州警包围了旅馆。

电影开头有一个小小的铺垫,一位女孩从百叶窗向外张望,却被当做狙击手遭到射杀,说明警方对狙击手是相当敏感和重视的。

其中底特律警察菲利普·克劳斯有严重的歧视黑人倾向,

电影开头他为了逮捕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而开枪射杀,最终黑人流血不止而死。

这位黑人确实是抢劫犯,但罪不至死。当侦探说菲利普犯了谋杀罪之后,菲利普仅仅说了一句“对不起”。

侦探说:“这就完了?”

菲利普理直气壮地反问道:“不然呢?”

侦探告诉菲利普以后遇事要冷静一点,但菲利普丝毫不长记性,他在接到通知说阿尔及尔旅馆有狙击手后,冲进旅馆率先就射杀了卡尔,并在卡尔身边放了一把刀,

事后谎称卡尔手里有刀,想抢他的枪,他是出于自卫才开的枪。

看来他对“冷静”的理解不是避免随意开枪,而是开枪之后要记得诬陷受害者。

随后,菲利普协同同事将旅馆的房客排成一排,开始侮辱和殴打他们,

菲利普的目的已经不是查清狙击手是谁,而是玩弄他们。

敢瞪我?那就打你。

敢不听话?那就打你。

敢反驳我?那就拼命打你。

菲利普把他们治得服服帖帖的,他们只是浑身颤抖,却什么都不敢说。

菲利普还大义凛然地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这句话应该是受害者对他说的吧。

接下来,菲利普开始和他们玩一种“死亡游戏”,他把李带进一个房间,盘问狙击手是谁,眼看李没有回答,菲利普就对着空处开一枪,并命令李不要出声,否则就来真的了,从而让其它人误以为菲利普真的杀了李。

电影开头也做出了一个铺垫,黑人警察用同样的方式假装殴打嫌疑人,看来这种手段已经相当普及,它不仅仅是一种盘问技术,对菲利普这样的警察而言更像是一种游戏。

菲利普继续侮辱他们,其中格林(安东尼·麦凯 饰)当了8年的伞兵,两次服役,光荣退伍,是真正的国家英雄,如今却像狗一样被菲利普殴打。

他们甚至连白人女孩都不放过,撕碎她们的衣服,并且进行言语上的侮辱。

后来,菲利普让同事迪曼斯对黑人小伙奥布里进行盘问,然而不知道菲利普之前是假装杀人的迪曼斯,竟然真的枪毙了奥布里。

菲利普深知事情的严重性,决定放走这群人,但前提是他们要保证没见过自己。这样的话,菲利普等人就可以对外宣称他们来到旅馆的时候,卡尔和奥布里已经死了。

选择明哲保身的格林和拉里被放走了,但不愿撒谎的弗雷德遭到菲利普射杀。

事后,法庭审理这一案件,包括菲利普在内的三位警察都有重大嫌疑,事实上这三位警察也正是罪犯。但巧舌如簧的律师帮助他们逃脱了一切指控,律师甚至选择性忽略了三位的警察种种罪行,反而问起受害者的过错:“你以前有做过犯法的事吗?”

黑人原告身为受害者,却被问到如此荒谬的问题,他怒火攻心:“现在又不是我在受审。你们看到我是黑人,就自然而然地觉得受审的人是我,然而杀我朋友的人可是他们。他们打了我们,把我们排成一列侮辱我们,而你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这里根本没有公正可言。”

他说的话赢得了在场的如潮掌声,可惜法律是不讲人情的,在律师的辩护下,三位警察都被宣判无罪。

面对如此可笑的结果,甚至在场的白人都对此嗤之以鼻: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故事的最后,一家民事法庭起诉了三名警察中的一员,但这位警察仅仅赔偿了奥布里的家人5000美元。

弗雷德的家人将底特律城告上法庭,但底特律并没有认罪。

而戏剧合唱团的其它成员成功与摩城唱片公司签约,但拉里本人拒绝了摩城唱片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之后再也没有加入合唱团,而是选择去教堂的唱诗班工作,因为他不想给白人唱歌。

也许这么做并不能改变什么,他拿着更低的报酬只是和自己过意不去,他最终只伤害了自己,但他就是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他就是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真是又愤青又可敬。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50年前黑人的社会地位仍然是相当低下。

1862年,林肯公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这之后的一百年里,黑人平等的公民权在南方却从未获落实,直到1950年代马丁·路德·金博士领导民权运动才使得歧视黑人问题有所转机。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兴起,种族矛盾也达到了爆发点。蒙哥马利市的黑人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南部各州的黑人普遍在公共场所静坐示威,伯明翰市爆发黑人抗议示威斗争,华盛顿举行了该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哈莱姆、费城、沃茨、纽瓦克也相继发生了多起暴力示威事件。

而在底特律,少数几个相对拥挤的街区是禁止美国人进入的,负责巡逻这些街区的警力大部分是白人,他们以暴力执法而闻名。

改变是必然的,但问题是如何改变,以及在何时改变。

底特律黑人骚乱事件成为了一个重要契机,但黑人地位提升仍然经过了几十年才实现。

正如电影中的国会议员所说的:改变是不会睡一觉起来就发生的,但是改变正在发生。

电影的格局很小,但是以小见大,通过阿尔及尔旅馆的事件辐射整个底特律,甚至整个美国。像菲利普这样严重歧视黑人的警察并非特例,他代表的是当时的一部分白人,而这部电影就是当时整个美国的缩影。

菲利普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很享受可以决定别人生死的体验,他可以像玩弄一群蚂蚁一般地对待黑人,他肆意射杀黑人,还反过来对受害者说:“如果你们觉得能随意地朝无辜的人开枪,并且能逃脱法律的制裁,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

而事实证明他说的就是自己,他不仅开枪杀人,还被宣判无罪。

格林那样的国家英雄在菲利普那样的人渣面前毫无反抗之力,仅仅是因为格林是黑人,菲利普是白人。格林是真的打不过菲利普吗?恐怕只是不敢还手吧。再伟大的英雄,在菲利普眼中也不过是一只伟大的蚂蚁,实在是讽刺。

至于这群受害者为什么不把卡尔使用的是发令枪的事实告诉警方,电影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不同的观众心中也有不同的解读。

我个人的理解是,捉弄警察是很严重的事,黑人捉弄白人警察就更严重了,尤其是在底特律事件这个节骨眼,说出真相说不定会遭到更严重的惩罚,保持沉默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所以索性死不认账。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有一位州警私下放走了李,还有底特律警察对拉里伸出援手把他送进医院,法庭外也有白人帮黑人受害者说话。

但州警也并非都是好人,两位州警明知道“底特律警察完全疯了,他们在恐吓嫌疑人,又打又骂,想强迫他们认罪”,他们嘴上说“这么做肯定不对,他们也是有公民权利的”,但又因为“不想惹麻烦,特别是与公民权纠纷有关的”而选择了旁观,他们虽然没有亲手杀死黑人,但他们的不作为使得事情变得更坏。

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说白人全都是歧视黑人的,并没有说底特律警察都是坏人,也并没有说州警都是好人,她辩证地看待了这一问题,并使得电影呈现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客观地还原了历史事实。如果不这么处理,就会显得导演带有偏见,是为了黑而黑。

电影不仅没有说白人都是坏人,更没有说黑人都不是坏人。电影里中弹身亡的受害者有两种,一种是弗雷德和奥布里这样的无辜者,另一种是菲利普在电影开头射杀的抢劫犯,以及用发令枪捉弄警方的卡尔。此前,军警部队攻击对着窗户外张望的小女孩的行为也说明他们确实十分重视狙击手。但关键在于,无论是抢劫还是捉弄警方,都罪不至死,更不该被侮辱和玩弄。

只讲述弗雷德和奥布里遇难的故事是不够的,导演拍摄电影之前应该是收集了许多底特律事件的材料,想必不乏白人警察击毙无辜黑人的行为,但导演最终选择了两起黑人犯错在先、白人击毙在后的案件,理由在于这才能使得菲利普的犯罪动机站得住脚,同时也起到一个塑造菲利普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假如《底特律》里的黑人全都是没有抢劫、没有捉弄警方,什么事情都没干无缘无故就被击毙,那这部电影就毫无意义了,因为那已经无关种族,只是警察滥杀无辜的犯罪片。

电影中的抢劫犯和卡尔犯了三分错,却受到十分的惩罚,才更加凸显黑人的地位如何低下。

卡尔捉弄警方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阿尔及尔旅馆是一群白人,说不定他们就不会被恐吓和殴打了,倘若仍然被枪杀,警察也不会宣判无罪。

正如法庭外的白人所说:如果当时死的不是三个黑人,而是三个白人,那么法庭绝对不会做出这么不公平的判决。

而最震撼的不是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是美国人把它拍成电影让全国男女老幼去电影院观看,并且允许任何人在IMDb、烂番茄、metacritic上自由打高分或低分。要做到这样,这个国家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包容心啊!

现今的美国当然做不到人人平等,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因为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能把自己国家的严重问题拍成电影、能在这一两百年间不断减轻歧视,已经是非常重大的进步。

我讨厌人们对有关种族、女性、同性、弱势群体题材的电影贴上“政治正确” 的标签,毕竟这样的电影并非每个国家都能拍,并非每个国家都能上映,并非每个国家的公民都能自由评论,除非这个国家足够民主、足够勇敢、足够自信、足够包容。

敢于正视历史、正视过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而敢于自嘲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才是胸怀坦荡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影频频出现轰炸白宫、绑架总统的桥段,这也是为什么凯瑟琳·毕格罗将这可以称为“历史污点”的事件拍成电影,她并非是自黑,反而体现了美国人强大的内心和坚决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来看,《底特律》无论冲击奥斯卡成功与否,它都证明自己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证明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度。

 短评

中段长达48分钟的旅馆审讯戏,比今年的任何一部恐怖片都让人不寒而栗...#感觉拍到后面,毕格罗阿姨就有点累了...#

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毕格罗真是在美国主旋律中找到了一条永远不会错的套路。整体很喜欢,真实感和戏剧化的平衡,营造紧张氛围,操纵观众情绪的熟练工。看trailer原本以为可以摆脱单视角叙事的沉疴,但是没有,仍是不那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大片而已。缺乏反思,好的坏的都归于个人,避而不谈历史与制度。一贯讨巧。

8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多好的一个题材啊,拍成这个样子。无谓的展现一段又一段街头暴乱但是毫无目的。故事散乱。网飞如果把这个题材拍成剧会怎样剪裁?

1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最后30分钟太影响观感了。它让一部本来凌厉得心跳爆表的事件电影沦为絮絮叨叨的历史课程。毕格罗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女性导演,前110分钟把纷繁的人物剧情驾驭得层次分明,心理强度真是比爷们还爷们。没有人、只有两种肤色的底特律!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毕格罗阿姨的又一部水准之作,相对于之前两部作品的冷静,本片更加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叙事视角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以一个个体惨剧带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不论是故事的代入感还是震撼力都是极强的。

1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凯瑟琳·比格罗处理这类题材实在是得心应手,手持、纪实感,尤其是宾馆那一大场戏,都拍得紧张又有压迫感。不过最后是有点弱下来了,略有些可惜。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最震撼的难道不是片尾字幕+真人照片里面,男主选择一辈子待在教堂圣诗班吗?自断前程,把自己一辈子锁起来不接触白人,这得是经历了多大的恐怖折磨。看完电影和同是华人的男票交流,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Asian能把这么多年受到的压迫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只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子弹、流血和斗殴……

22分钟前
  • 水脉
  • 力荐

在如此敏感时期,《底特律》来的不能更及时。50周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美国的警察暴力与种族问题,其实有太多没变。毕格罗不像斯通那样有自己的政治意图,新闻工作式的摆事实和纪实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失望的是强烈紧张的气氛和各种特写盖过了对骚乱本身的解读,人物刻画与深度成了弱点。

24分钟前
  • 阿拉斯加
  • 推荐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25分钟前
  • 木上立
  • 推荐

凯瑟琳.毕格罗真是让人大失所望!她得奥斯卡的那点特色尽失,整电影更看不出她雷厉风行的风格。底特律事件50周年这样强大的故事和背景,居然被她拍成了一部仓皇一夜的惊悚片,完全丧失了这部电影应有的意义。

26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叙事和摄影都很好,但是剧本有些问题,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和个案,然而最后没有讲整个事件的影响,缺少反思。不过依然是好电影,电影两个多小时却毫无尿点。

3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候选。毕格罗导演真是比众多男导演还狠,揭开历史的疮疤,直面悲剧,震撼虐心。开头用油画交代背景,凌厉惊艳。新闻纪实般的镜头穿插史实资料展现事件群像,太真实。聚焦旅馆谋杀案处处戳心,结局唏嘘悲凉,放到现在依然应景。所有演员表演都太精彩,不少年轻演员都是生涯突破表演!

35分钟前
  • JIN
  • 力荐

毕格罗一贯的毛病,有技术,没脑子,有场面和冲突,但完全没有温度和节奏感。影片以令人兴奋的大阵仗开场,结果缩小到一件案子,再缩小到一个人,出场人物虽多,却个个脸谱化,以配合影片的政治正确。可见技术并不能保证深度,手持摄影和新闻图片也堆砌不出艺术的真实。

36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他拿起发令枪,向远处执勤的军人开了几空枪,人家正在防范狙击手...最后他被一个前来搜查的恶警不当射杀,后面似乎还引发在场的多人被杀...这种事,你说该怨谁呢——而且一哥始终不能原谅这些在场者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在场的就没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场误会,这哥们放的是空枪,大家伙儿都是无辜的呢

39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从导演角度看的话满分没啥悬念。

41分钟前
  • 郭连凯
  • 力荐

看似种族冲突题材,实际上内核仍然是讨论在极端状况下人的异化。面对这样一个真相早已遗失在历史中的事件,第三人称视角叙事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4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Stunning! Unbelievable powerful!!

45分钟前
  • closer
  • 力荐

真实而绝望。毕格罗让观众和主角一起,在一个普通的黑人兼职保安视角下看底特律旅馆的警察暴力事件。近几年很多种族冲突主题的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地给人希望,就算法律操蛋,光明不灭。而这部真是黑暗,是目睹了一切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的绝望,看完我只想和主角一样抱着恐惧和自责在路边干呕不止...

4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从整个城市的骚乱,到绝望到底的个体悲剧,导演格局伸缩自如,视角灵活丰富,像寓言,却是黑人悲痛史的真实缩影。他再也走不出那一夜的底特律,那是他的肤色带给他的,永世不能驱散的恐惧。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虎头蛇尾。开头展现暴乱的伪纪录呈现反而是全篇高潮,精彩激烈,以假乱真,在大背景中穿插引入了主线人物的设计也格外新颖。中段聚焦旅馆事件对于擅长营造紧张感的Bigelow反而显得中规中矩。结尾则过于仓促温吞,在开头大格局的期待下,电影后半程在力度和深度上感到严重脱节。

50分钟前
  • ballsiriu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