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亚细亚往事

HD

主演:穆罕默德·乌祖内尔,伊尔玛兹·艾多甘,塔勒·比尔瑟尔,艾哈迈德·蒙塔兹·塔伊兰,弗拉德.塔尼斯,厄康·吉赛尔,Erol,Erarslan,Ugur,Aslanoglu,Murat,Kiliç,Safak,Karali,坎苏·德米利基,伊敏·托普拉克

类型:电影地区:土耳其,波黑语言:土耳其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7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8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9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小亚细亚往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安纳托利亚,一个远离城镇的蛮荒山区,肃杀静谧。正是黄昏时分,自山路的另一头驶来三辆汽车,最终停靠在路边一处喷泉旁边。车上的人走下来,似乎在辨认着什么东西。原来不久前发生一起命案,嫌疑人将尸体掩埋在荒原的某个角落。被捕后,嫌疑人带着当地的警察、法医、来自主 城镇的检察官以及其他不同身份的人四处寻找藏尸地点。犯人依稀记得几个标志性物件,却无法确定哪里才是真正的藏尸地。这群人彻夜奔波在山谷中,无聊之时便随意聊天,诉说着心中的隐秘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漫漫长夜似无尽头……本片荣获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2年都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最佳导演奖、2011年亚太电影节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和评委会大奖。超窒然错乱审判第二季水中效应群尸屠城辛德勒的名单奥莉佛是狗,(天哪!!)这家伙续篇误入雷池前度国语哦!我的助手大人电影版大明悲歌七日古镇谜案之诛心劫北极的天空下大上海1937失忆少女物语时空线索清洁妇杀手安全至下1923以你为名金砖香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恋爱进化论犬鸣村欢迎来北方焚尸人1969彼得·潘与温蒂帝国的崛起:奥斯曼第一季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二季我不能恋爱的女朋友纸人终局2022纸钞屋第四季顶牛好好过中国式相亲站台优胜者一千灵异夜之灵魂实验老广的味道第三季裁女佳人魔王哈喽,凸先生

 长篇影评

 1 ) 很久很久以前……

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事:在路上碰见许久不见的友人,寒暄几句,向其借了些钱,或者一同喝了些酒。过后才从他人那听说,该友人早已去世多日,怕是做梦而已。然则钱还在口袋,酒仍未醒,究竟谁在做梦?

杜琪峰说本片花太多的时间讲太少的事情,个人却认为,就相似类型题材说来,这电影已经说得太多了:雨夜的石像,滚落的苹果,村庄的油灯……正如片中人物所说,以后可以向子孙后代讲讲今夜故事,就像其他古老的传说一般,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将无谓的琐碎放大,赋予意义,添加曲折的细节,闪现神秘的象征……这就是回忆,或者说这就是生活。每一次对自我经历的复述都是虚构,语言将越来越远离真相。当相关人员絮叨家常或者案情之时,行凶者更习惯于保持局外人的沉默,有时不小心睡去,恍惚看见死者在烛光中出现。

当然,本片还是应该归类于现实主义。一夜寻尸之旅的背后,是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烦恼,家庭压力,市井恩怨,男女私情,农村年轻劳动力外流,等等等等,以致说得太多,让人在导演极致的画面诗意当中摸不着头脑:你到底想跟我们说些啥呢?

简单说来,无非是:很久很久以前,有那么一个晚上,我们走在每条路都彼此相似的荒原之中……

 2 ) 往事VS往事

发表于 公众号 “半斤八两抡电影”

一部电影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另一部电影产生“联结”?如果刨去我们这种无聊的影迷一厢情愿地过度阐释,单就电影本身而言,最直接的也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影片里直接播放另一部影片的片段,被“引用”的影片有时纯粹作为背景,有时则与引用影片产生相互关系,或反讽,或阐释。此外,诸如以类似的拍法重现被引用影片的片段,称之为“致敬”,还有更直接的翻拍、改编……随着电影存储介质的多样化,电影从业者能更加便捷地大量看片,从戈达尔,到昆汀,影片与影片之间的关联被拓展了太多维度。

锡兰曾经在《远方》和《适合分手的季节》的音轨里,先后引用了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和赛尔吉欧·莱昂内《西部往事》的背景声音片段。《远方》是在影片中后段,表弟在市中心闲逛,他坐上了巴士,有一段主观视角的街景空镜头,此刻的声音是嘈杂的街头背景音,但是能清晰听到《雾中风景》的主题乐句。《适合分手的季节》是在夫妻分手后,丈夫跑去妻子的电视剧剧组外景地,那是一处偏远小镇,遭遇雪灾,丈夫舟车劳顿到达以后,孤身一人找不到妻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声音引用了《西部往事》序幕段落最开始的背景声,那是一段火车站的木门被沙漠上的风吹动,门的合页因为缺油而发出的吱嘎声。用在这里,给出“荒凉”的定义,并且讽刺了丈夫一厢情愿追到远方却扑了空,有一种处境上的尴尬。彼时,锡兰还是个乐于显露幽默感的新锐导演。

独立制作的自由度,给电影作者充分的乐趣,不用担心玩儿过头,能尽兴组织“素材”,用过往影片中的素材去营造自己影片里的某种气氛,玩儿出乐高混搭的快感。不受制于资本的创作,能保持最天真的“玩儿心”。

除了声音片段的“拿来”,锡兰和莱昂内的作品还有没有可能发生更有趣地联结?

Once upon a time,译为“从前……”、“很久以前……”,或者“……往事”。凡被译为《XX往事》的作品,水准参差不齐,大意是过去的一些人和事。唯有《安纳托利亚往事》(或《小亚细亚往事》)并没有明显的年代痕迹,反而更像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文不对题,向来能产生更丰富的含义,在锡兰这里更像是一种修辞手段。

有电影记者透露,杜琪峰导演评价《安纳托利亚往事》说“花了太多时间,讲了太少的事。”这话难以考证,仅就信息量而言,锡兰的往事肯定比《黑社会》系列少太多,那是杜导演的“往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往事”都应该含藏宏大的信息量,锡兰的往事更关注人物处境,从戏剧性来看,处境具有历史普适性,也就是说,安纳托利亚这几个人在一天一夜间卷入的事件,他们的言行和内心的处境,可能发生在任何过去或者未来的时空。

假如,《安纳托利亚往事》里的医生、检察官、警官、嫌犯,他们在美国西部,面对铁路铺到家门口的时候,他们有什么反应?可能没人吹口琴,但是始终会有人扯闲篇;或许没人复仇,但可能有人因为某种偶发的情绪而丧命;就算没人关心铁路一直修到海边,也可能有人会想逃避妻子自杀的动机。

什么是“往事”?我认为是正史之外的传说。独立于所有形式的官方说法,诸如专门史、地方志、通史……,往事更接近于“野史”。只是往事里的人物们,不如野史里的人物出名,他们都是被历史遗忘的个体。粗暴地说,往事,代表了作者的某种历史观。然而,锡兰的往事,是发生在当下的一场谋杀案取证审讯过程,历史观何在?锡兰的信念是契诃夫,关注人在某种处境之下的言行心思,有了文明以后,人就都一个德性。这种历史观挺丧气,一点不浪漫,可是丧有丧的快感。

《安纳托利亚往事》的序幕是抽象的远景镜头,一个可以是位于任意地点的修车厂的空间,三个男人在里面喝酒谈笑,门前是宽阔的公路,有重型卡车路过,夜幕拉下,四周不见人烟。黑场过后,切换到更远更荒凉的丘陵,深夜,只有汽车远光灯,检察官、警官、嫌犯、医生、军人、农民组成了一个小型车队,蜿蜒在省际公路上,盲目寻找被谋杀的男人的尸体。

嫌犯有意无意多次指错埋尸地点,每一次停下车,受雇的农民都扛着铁锹过去挖,他们挖掘处永远在远景最不可见的地方。前景是每一个被允许说话的人,他们闲谈着与凶案无关的生活琐事或者抱怨一番程序上的繁琐。每一次挖掘都无功而返,他们找不到尸体,没有杀戮的罪证。

每一处挖掘地,都位于泉眼的附近,砖砌的泉水池昼夜不停地流着水,是小亚细亚的水脉。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居,进而会产生人类的活动,衍生出所谓文明。锡兰安排在每一处泉眼附近挖尸体,意在表达,文明伴总是随着不可见的杀戮。每一次的说法都不可靠,嫌犯把警官逼到失控,再被拳脚相加,恐怕他自己都已忘记杀人的罪行。

以极端抽象的远光灯光源,把场景照得忽明忽暗,空旷的丘陵草甸被光压缩成舞台化布景,每一个人都在徒劳地等待,等着找到尸体。人物的身份也都抽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设定,警长、医生、检察官、中士、嫌犯、农民、检察官助理、警员、司机。每一个人,并没有因为身份抽象而变得扁平,他们都是具体的“那一个“人。

警长是暴力机器的代表,但也是最感情用事的人,他因嫌犯屡次错指而失控,也会同情嫌犯的遭遇,也会因为嫌犯的犯罪细节而愤怒。警长家的小孩有先天残疾,为了不再整天面对绝望,他才返聘回来重任警长。他有求于医生,要给孩子开药;但他也要维持自尊,向下属强调“我儿子就是因为太聪明才得了这样的怪病”。临别时,他还苦口婆心劝医生离开这个地方,他认为医生理应去大城市有所作为。

检察官是搜集罪证的人,他处事冷静,说话有条理,保持着审慎的客观。但是,他也喜欢占小便宜,他会在半夜打扰村长一家,让人家起来做宵夜,还要连吃带拿要走人家一罐蜜。他也喜欢开玩笑,在尸体旁边,口述尸体状态,他不动声色加了句死者长得像克拉克盖博。在医生面前,他的稳重逐渐崩塌,在医学的审视之下,他成了有罪的人,逃避现实的人,因为寻找罪证的一整晚,他被激发出了自白欲,对医生“忏悔”了。

医生是最客观的人,从自然主义角度,他最接近真相,他也有权盖棺定论(字面义)。但是医生最后掩盖了部分真相,动机不做解释。仅就影片给出的行为,所见即所得,我们简单概括为,医生发现凶手杀人时活埋死者的证据,但是出于某种原因,他对检察官助理口述尸检报告的时候,掩盖了活埋的罪证。死者的尸体透露出的真相,被医生口述省略掉了,检察官助理记录的是医生的说法,成为此后的官方说法,经过时间洗礼,最终成为历史。有趣的是,医生在寻尸过程中,跑去撒野尿,突然一个闪电,医生发现身旁伫立着一张巨人的脸,石雕人脸,因为闪电显影,医生的尿顿时被吓回去。那一刻他见证了某种历史遗迹,也仅仅是那一刻,因为某种条件才发现。此后再无踪迹。

一整夜的寻尸,被警长良言相劝之后,医生回到医院,翻看自己年轻时的照片,风华正茂已经磨灭,他去传统澡堂子泡澡,然后在早点铺子听了听当地人关于被害人的传闻。之后,他漫步在被俯视镜头压缩成抽象画一般的错落有致的传统土耳其小镇民居之中。回到医院,他先是指出了检察官口中漂亮女人的死因,而后又遭遇了死者妻儿,最后他发现了活埋证据,进而掩盖证据,让凶手不至于再被罪上加罪。这一刻,他凝望着走远的死者妻儿,他真正成为了镇上的一员,而不再是从前照片里的风流青年。

警员、司机、军人和检察官助理,乃至验尸解剖师,都承担了说话的任务,他们每一句抱怨,每一个市侩的表情,每一次偷鸡摸狗的行为,都让往事更加可信,而不是成为历史。农民只能被指使,没有说话的机会。

嫌犯是一切的根源,他是杀戮的人,却忘记埋尸的所在。他是拥有爱人和儿子的人,却不能享有丈夫和父亲的合法名分。他的杀人动机是一时的情绪,杀人之后还不忘了照顾弟弟,他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用石块丢伤了眼角,而那个儿子的愤怒是源于要为他名义上的父亲报仇。深夜一行人在村长家吃饭时遭遇停电,村长女儿,托着蜡烛前来奉茶,烛光下,一张祭司般圣洁的处女面孔,触发了嫌犯的记忆。他“看”到被他杀害的朋友就在身边,他想起了被他选择性遗忘的罪证。

在锡兰的往事里,杀戮被设计为无因,被害者到死都不知道朋友和妻子有染,也不知道儿子其实是对方的。这些都不知道,按说不必丧命,可还是被朋友杀了。凶手另外的帮凶,那个蠢憨的胖子,始终流露出天真无邪,旁若无人地索要可乐,就像从没参与过谋杀一样,令人不寒而栗。

《西部往事》,是莱昂内的歌剧。虽然其人物也都在史书以外,可是他毕竟选择了浪漫化的表现形式,以人物形象和行为魅力折服观众,并以时代宿命嗟叹风流人物,这也代表了他对美国西部的某种历史观。在他的故事里,铁路代表的文明,势不可挡。围绕铁路极其所裹挟的利益,也有一群抽象化的角色:妓女、强盗、独行侠、打手、资本家、农场主。这些人也是被历史所遗忘的人,但是他们举手投足,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充满了悲剧性,最后都被滚滚铁流淘尽。

与《安纳托利亚往事》相比,同为“往事”的《西部往事》,其塑造人物就止步于行为,因为在其之上存在着宏大的宿命主题。莱昂内浪漫化的传奇叙事,强调了悲剧性,把某一历史更迭的时刻崇高化,他是畏惧时代宿命的理想主义者,是可爱的唐吉坷德。而锡兰,尽力简化人物的行为,着墨在其处境,甚至是情绪上,行为不可测度,情绪瞬息万变,任性的才是活生生的人,在历史之外,真切活在安纳托利亚。

锡兰曾在受访时多次自称是“契诃夫的信徒”,以其作品序列来看,越靠近现在越是明确。契诃夫的戏剧张力不在情节,不在行为,而在角色的“自觉”。他们困在自己的命运之茧里,自觉该破壁而出,却无论如何就是动不起来。《冬眠》里的娇妻,自知早该独立,却无法摆脱自己依附于丈夫的惯性意识。《野梨树》的作家,自觉早该面对生活,却总是以写作为名去对抗他所鄙视的平庸。他们都是捏出来的糖人儿,因为光鲜而自觉与众不同,享受着被瞩目的感觉,可是不敢走到盛夏严冬,热了就化,冷了就脆,他们只敢停在捏他们的手艺人手里,并且嘲讽着手艺人的寒酸。《野梨树》更进一步,作家最后妥协了,走出了作家身份,走出了他的家乡,可是兵役过后他还是要回来,回到父亲身边,背着他永远的罪,父亲的注目,那张豆腐块简报,对他而言已经变成了一把拷问其人性劣根的利剑。

再看《远方》,表哥始终不自知,对自己的卑劣浑然不觉,直到结尾,表弟走了,表哥下意识掏出表弟留下的半包烟,那是被他奚落过的劣质烟,深吸一口,好像察觉到了什么,影片戛然而止,观众被锡兰卡住了喉咙,那口吸进去的烟死活吐不出来。

锡兰极尽电影手段,以空间感和远景镜头,试图把困住契诃夫笔下人物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来,那是一种极端的广袤的历史的环境,《冬眠》里的卡帕多西亚地貌,《野梨树》里的农村枯井,《五月碧云天》里的自家树林,《安纳托利亚往事》里的丘陵旷野。锡兰把人物困得更深,而对契诃夫作品里的浪漫主义者,锡兰给了更阴郁的现实处境,《冬眠》里的小学老师、《野梨树》里的父亲、《安纳托利亚往事》里的警长。在这一层面,锡兰不如契诃夫可爱。在这一层面,锡兰更不如莱昂内硬气,在任何“往事”里,莱昂内的角色,都有死扛时代巨轮的轴劲儿,夏恩半死不活地拍了拍吉尔的屁股,口琴客驮着夏恩和他的马离开,吉尔端着丈夫的猎枪守夜……

《安纳托利亚往事》里,检察官终于面对了他妻子因他不忠而自杀的事实,他算是被点明白了,可他还依然作为检察官存在下去;医生则是自己主动选择了留在小镇,他掩盖罪证,继续困守小镇,他因为这次隐瞒,让自己跟小镇真正发生了联结,他介入了小镇的生活,正如警长因逃避儿子选择返聘、检察官因嘴馋而索要一罐蜜,医生由此也成为了当地人,只是出发点更高贵,可是动机却跟那两位没差别,都是在特定情境下瞬间被激发的情绪所驱动的。

锡兰的往事里,只有具体的人,他们做的事根本不重要,没有任何悬念,不具备任何意义。不像要争当“话事人”的各位大佬们疲于奔命,吊起观众胃口要看到底谁是赢家。检察官害死了妻子但还是检察官,警长还是要给儿子开药,凶手就算不加活埋的罪状也还是难逃一死,凶手的儿子和死者的妻子还是相依为命。他们莫测的行为,只是因为偶然的情境激发的情绪而为,共同构成历史的碎片,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囚徒,都是历史洪流里的泥沙。

受限于拍摄成本,独立制作的“往事”只好借今喻古,少了份可爱气和轴劲儿,多了种丧气的尖酸。我还是乐于相信,如果锡兰有了钱,他真有可能让这老几位跑去西部荒野上闹一番,闹得不带劲,可是闹得够丧气,也是一种往事吧。好在,锡兰在电影之外,对待当下的资本,他有的是轴劲儿。“没钱的”锡兰,又可爱又硬气。

作者:半斤

编辑:斯基

 3 ) 关于谋杀的回忆

姜文曾说,锡兰作品的优点太过鲜明(工于摄影),他要像罗丹那样,把“完美的手”给砍掉。对《安纳托利亚往事》,杜琪峰说,锡兰是“花了太多的时间,讲了太少的事”。这导演看导演,果然是针尖对麦芒,简单直接。 对戛纳评委来说,秀木不惧风,但《安纳托利亚往事》仍是依然止步于评委会大奖,与2003年的《乌扎克》无异。而在我看来,很多人说《安纳托利亚往事》改变不小,可看来看去,画面里的人物情绪、擅长表现的气象变化、对时间剪辑的迷恋……它依然是再熟悉不过的锡兰。 一直到2008年的《三只猴子》为止,锡兰都偏重讲述人与人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周边发散开来。他没有主动介入现实主义题材,也没有选择太过强烈的人物矛盾和社会冲突,比方说谋杀犯罪。在《三只猴子》里,他第一次承担起通俗剧的压力,涉及了政治、法律、家庭等诸多方面。 面对《安纳托利亚往事》,他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只是略加调整。影片故事就一句话:一行人带着罪犯寻找抛尸地点。结果到头来,谋杀始末没讲清楚,案情的来龙去脉更被抛弃。一般观众最关心的东西,他全都放弃了,转而呈现看似庞杂的群像人物。再不然,是留一个背影。 现实生活中,每每有听闻及谋杀犯罪报道,不管耸人听闻还是离奇诡异,不管是否有切身关系还是纯粹瞎操心,一般人都会迫不及待,发表起见解。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多数人觉得,他们已经在靠近真相,或者正在做出尝试努力。但事实上,哪有所谓的真相。即便重回到案发现场,那也不代表,这些人就离事实真相更近。 《安纳托利亚往事》的用意即在于此,当人们还在聚焦谋杀案件本身,电影镜头却突然失焦。即便是那位更有参照意义的医生角色,在关键情节上,他还是被导演放了空。除此之外,电影有大量留白,看似不相关的人物,他们开讲自己的那点事,零零碎碎,但又好像说明了什么。当然,在批判现实的色彩上,锡兰也没有韩片那样犀利。无论《杀人回忆》、《孩子们》还是《熔炉》,韩国的犯罪片大多在表达同样的观点:死者死矣,卷入其中的生者命运却被彻底改变了——无论是警察是凶手,是受害者还是旁观者。这一点实在叫人动容,也相当微妙。 锡兰作品的人物情感总是相当之克制,他们宁可把目光投向远方,替代并且延伸观众的视线,却也不会急于总结陈词,去让观众保持警醒。所以,《安纳托利亚往事》仍有惊雷闪电和苹果细流,这些冥冥中的自然规律和景象奇观,它们把土耳其的地域魅力无穷放大。车内的人争论不休,罪犯昏昏欲睡,这种情绪同样传达给了观众。如有神谕启示的光线,在夜晚里居然是迷人的金黄色泽。眼眶的泪、背身的阴影、说给观众听的台词、孩子的愤怒表情、饱含情感的注目和凝视……每到这些时候,我总是再度找到了迷恋锡兰作品的原因所在。他根本不是在跟人物交流,而是和人物置身的环境进行交流。 电影异常精确地把时间一分为二,夜与昼。在进行中的电影时间里,《安纳托利亚往事》始终在路上跑来转去,追寻谋杀案件。如果以这个时间作准,它好像并不是电影题目所指涉的“往事”。那锡兰为什么要以往事为题,抛出回忆、记忆之说?答案就在医生、警察、检察官、司机乃至是受害者亲属的身上。多年以后,谋杀成为了一段过去,然而记忆并没有被埋葬,它成了某个人口中的一则故事。谋杀也对很多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和伤害,这种连环影响,有如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蜿蜒小路,延续不断。【名牌】

 4 ) 小亚细亚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Anatolia, 2011

小亚细亚,又称安纳托利亚,曾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相继在此处生根发芽,盛极一时。走入高原荒野,便能看到这些帝国留下的巍巍石雕;伸手剥去浮尘,便能捡到那些皇亲帝胄洒落的金银珠宝。小亚细亚,又称安纳托利亚,曾经确实是世界最强盛繁荣帝国的中心地带,但那确实也是“俱往矣”了。时过境迁也好,沧海桑田也罢,安纳托利亚高原上那些曾经的荣耀和光芒,如今都已经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如果不是被闪电霹醒,被狂风鞭笞,被车灯打亮,被绳索勒疼,那些苍茫辽远的痛就会逐渐消亡,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半人高的荒草跳起舞来。苹果顺着山坡滚入溪中。黑狗对着默然的人群狂吠。撕心裂肺的声响中汩汩血涌。安纳托利亚的诗歌,就顺着这起凶杀的泉水蜿蜒而下。爱情和仇恨,难道不需要时间吗?等待和思念时,难道不需要忏悔吗?安纳托利亚人就是这样继承了那些埋藏在旷野当中的历史的秉性——所有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化成了沉默和隐忍。历史的秉性。只有历史,才能赋予深沉和忍耐,还有痛。
谁也无法在小亚细亚的这些往事之中抓住什么,甚至连贯穿始终的案件的最基本经过也说不清楚,但尚可以猜测,可以拼凑,也可以感受。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人们很少说话;就算是说了,也不尽是实话;就算是实话,也不尽耐听。人们遮遮掩掩地透露出一些自己的历史和生活,不外乎关于孩子和妻子。检察官、医生、警察、司机,嫌疑犯,无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谁也逃不开这个话题。
生活沉重而压抑,逃离残酷质问的唯一方式就是用谎言。警察会欺骗妻子,说并没有忘记给孩子拿药;司机会欺骗大家说自己没有家室;检察官会欺骗医生,把自己的妻子说成人妻;医生也跟别人说自己没有妻子。嫌疑犯也在欺骗,但欺骗的是警察,所以被暴揍一顿。然而欺骗并不能解决问题,生活越发沉重,积攒在心,久而成疾,于是需要发泄。警察拿嫌疑犯发泄、司机拿子弹发泄、检察官拿喝酒偷情发泄、医生拿尸体发泄,嫌疑犯拿死者发泄。他们都在发泄,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嫌疑犯”这三个字触动了法律的神经,所以命运在他身上显得更为不幸。
可这世界上何尝只有嫌疑犯是罪人。
譬如检察官,他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十分漂亮,二人可谓举案齐眉、伉俪情深。然而在孩子还有五个月就要降生的时候,检察官一次意外地喝醉了酒,并跟另外一个女人上了床。尽管妻子表面上忘记了这件事情并原谅了检察官,但她却从那天开始永远记住了这件事。为了惩罚检察官,妻子下定决心在孩子降生之后自杀。妻子平静地把自己的死期告诉检察官,他听后不以为意,认为那是妻子正处在怀孕抑郁期时的胡言乱语,然而恰在五个月之后的一天,妻子从父亲处取食过量心脏病药地高辛,导致心脏病突发去世。检察官悲痛万分,却怎么也搞不懂妻子的真正死因。由于妻子曾在五个月前断言自己死期且并无丝毫偏差,检察官只能将其死因归于不可知。
往事不堪回首,惩罚却永不消失。当医生出现在检察官面前,开始怀疑检察官口中这位“朋友的妻子”的死因之时,陈年往事翻涌而出。羞对医生的检察官再也受不了手术刀般的目光,因为真正的凶手就是这个法律的执行者,就是罪犯的审判人,就是世间正义的化身,就是他自己,至今逍遥法外。
生活本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不幸福,区别只在于幸运和不幸运,承受和不能承受,流眼泪还是捅刀子。人和人也没有什么不同,逃得了法律,逃不了内心的煎熬和灵魂的拷问。面对自己的家人,任何人心中都是波澜难平;检察官不过其中一例。医生离婚之后独自生活孤寂难耐;司机被指腹为婚,生活并不美满;警察孩子患有抑郁症,需要靠药物维持;嫌犯发现仇人的儿子竟为自己所生。这些故事隐然潜行,时而出现在被镜头揭穿的谎言里,大部分时间却藏在沉默中,藏在眼神里,藏在拿起茶杯的一瞬间,藏在解剖死者肺部的阴影里。
那么一颗烟里到底又隐藏着男人们的多少故事呢?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可以让警察为了一个罪犯,破了自己已经戒了多年的烟?是一个怎样的亚撒,可以让两个人在狂风中默默吸烟,瑟瑟发抖?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看看那个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男人,再看看影片结尾那个不愿承认丈夫尸首、默然流泪不吐一字的女人,再看看女人和罪犯的长久对视。也许这真的是一桩凄美的爱情故事,真的是一个终于完成的爱情承诺,也许罪犯正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近乎付出了生命却又被自己不知情的亲生儿子投石以对?
到底什么才是犯罪。
人们愿意把纷繁复杂的、最脆弱不过的东西埋在心里,可有时又止不住倾诉,所以言语就变成了朦胧的诗歌;镜头愿意让最残酷、最血腥的往事躲在门后,可又拦不住爬上脸的忧郁,所以电影就变成了忧伤的图画。唯有一片片声音从来就很清晰,从来没有止息。稀树间的虫鸣、汽车的马达、人群愤怒的咆哮、群鸟低飞的尖叫、窗外学生的欢笑,还有嘶嘶的划破皮肠……所有这些声音灌进耳朵,毫无掩饰,甚至真实得让人作呕。如果有永远也张不开的嘴,永远也说不出的话,那么所有被掩盖的真相,大抵就都是沿着这些刺耳的声音横冲直撞地闯入内心。
……
小亚细亚,又称安纳托利亚,就像一个迷宫一样铺展在面前。然而我们既不需看透,也不需摸清,因为正是历史交给他们盘根错节的心理和关系。历史交给他们习俗,授予他们文化,把每一寸土地融入他们的血液。那些仍然痛苦的活着的人脸上的沟壑、眉宇间的表情,不是正与闪电下的石雕一般无二吗?今日滚滚的雷声和狂暴的风雨,不也已经在这片高原上流动了十数个世纪之久了吗?世袭了千年的往事和情感还会承继下去,曾经的生活变成往事,往事融入记忆,记忆回归生活,往复循环,无休无止。
检察官意味深长地把整个解剖流程交给了医生。助手开始解剖死者、确定死因的时候,内脏翻腾、血污四溅。几滴黑血迸到脸上,医生赶忙擦掉,离开解剖台,无意间在窗口看到了正在下坡的死者的妻子和儿子。坡下是个学校,孩子们正在扔球。一个不小心,球被扔到坡上,儿子立即跑过去,用尽力气把球踢下山坡。然而这终究不是他的游戏。母亲渐行渐远,孩子奋力追赶——这就是他的童年。孩子追赶的大人们的爱恨情仇早晚也会成为这个失去了两个父亲的孩子的爱恨情仇,往复循环,无休无止。
哪怕那个残忍的事实已经永远埋没在了医生的尸检报告当中。

工作终于完成,没人知道有没有加班费。医生回到自己的房间,一片沉寂,几声叹息。翻一翻照片里精神焕发的被爱包裹着的自己,照一照镜子里疲乏困倦、胡子拉碴的面容,望一望窗外随风飘零的枯枝败叶和无处藏身的黑猫……岁月。这个与死神共舞、与魔鬼共骑的人,恐怕又一次清晰地感觉到衰老、慢性死亡和生存不易。可这就是活生生的生命。虽然困顿,但仍在生存,还会痛、还会看,还温暖、还心寒。知生,亦知死,作为一个医生,一个可以与死亡握手言和的天使,心里该还有些慰藉吧。

 5 ) 体验的完成

完成电影的体验,是导演、影片与观众的三位一体。一位导演若是无法创造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一部影片若是无法展现空间和重塑时间,一个观众若是无法割舍观者与被观者的区别,电影便无法完成体验。

诚然,是安东尼奥尼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空间,但在他那儿空间仍然是附着于影片作为一个表现元素。将空间超脱成为第一语言是后来的事。一种新的影像类型:空间-影像,正由越来越多的新导演创造出来。这是一种物理的空间,纯粹的空间,一种用来体验的空间。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就像是对此的一个宣言:我们要创造新电影。借由灯光(车灯或煤油灯),锡兰完成的是一次在彩色电影中绝不曾有过的革命:无论将事件的发生选择在黑夜,还是故意让村子停电,都是为了突出光在创造空间上的独特地位。有光便有空间,这是锡兰的想法。黑白电影也曾借由光创造过美轮美奂的影像,但那终究是一种平面式、空间被黑白灰同质化的影像,构不成体验,只完成观看,就像画作。但《小亚细亚往事》独到之处在于不仅运用了黑白电影用光的方式,同时也保留了彩色电影对色彩的敏锐感知,这是汽车的黄光,如何在小亚细亚平原刷出空间,也是少女手上煤油灯透出的黄光,如何在明与暗之间将一个封闭空间表现出来。

空间是完成体验的第一步,还需要时间。在此,要提到的是另一部同样伟大的电影——贝拉·塔尔的《撒旦探戈》。这部电影同样完成了体验,只是与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差别在对时间的处理。有两类时间,一种是物理时间,就是表盘上指针划过的无差别的时间,另一种是心理的时间,我们所感觉到的时间。一部电影尽管如此模式的只有百来分钟,但有些电影却让我们有已经渡过悠悠岁月的苍凉感,这是以上两种时间的魔术。

贝拉·塔尔的电影只有前者:物理时间。《撒旦探戈》是一个物理的世界,一切都被转成了物,无论是人物、音乐、环境声,还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都已经被物同质化。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唯物主义的世界。如此,贝拉·塔尔才如此地需要将镜头的长度延展,以将发生的物理时间毫无保留的记录下来。《撒旦探戈》里没有感情上的东西,没有我们所熟知的感官上的愉悦。那是静默的时刻,借由构建一个物的世界,心理时间被消失。让长镜头穿越空间,让物理时间无差别的被保留下来,《撒旦探戈》完成的这种体验是纯粹的体验。

相反,锡兰在《小亚细亚往事》里构造的体验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心理时间被重新的组合夫,以期无限地贴近物理时间。当观众从看似漫无止境的长夜中脱身而出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像是真的从一次搜寻尸体的行动中脱离出来,这是体验的效果。12个小时的影像时间,为缩减为2.5个小时的电影长度,这两个时间显然无法在量上对等起来,但因为心理时间是被重组的,它们在质上便是可以等同的。我们虽则只看了仅仅是2.5个小时长度的一部电影,但在体验上却是一次十足的12个小时的寻尸经验。唯有以此种体验完成的经验,才会被我们储藏进无意识的记忆中,这是普鲁斯特的发现。

一部体验式电影完成了,借由空间和重构的时间;但要完成体验,却还需要观赏者的参与。有两个观赏者,一个是导演创造的观赏者,其关系如下:导演-观赏者-电影;另一个是观众在观影活动中生成的观赏者:一位观众若是无法将自身无限地去靠近导演在电影中所创造的这位观赏者,体验也便是不可完成的。

同样,只有当一位观众认识到观者与被观者没有本质差别之后,他才能真正体验电影,不然他只是在看电影,却不是体验电影。我们需要的不是看,我们需要体验,这是唯有电影才能给予我们的经验。电影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之外重新创造一段时间,并把它带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6 ) 那颗苹果

现在追评:反映普遍人性的片子,朴实却厚重。导演只拍下了真相的50%,另一半不可见的真相需要通过思考得到。困扰自己的问题,从与别人的对话中找到答案。大路向天边延展,颜色晦暗,车灯划一道明亮的线,近至眼前。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却句句都在引出问题。

现在依然印象深刻的,是那颗自己从果树上落下,随着水流载浮载沉,最后搁浅的苹果。世人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就只是搁浅了的事实。时间流逝,大风吹过,真相不易寻觅,于是有了种种解读与猜测,你可以知晓它从哪条小溪漂流而下,但可能永远无法知晓它从哪棵果树上落下。透过这个长镜头,可以映射全片。

 短评

7/10。锡兰是一如既往的匠气,却是死气沉沉,少了点早期的灵性。150分钟的沉闷纪实,错综复杂的人物,旁观倾听的态度,在未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对生活的高度还原,也是需要观众在电影外寻找‘’真相‘’。‘’谋杀‘’并非重点,人物间大量对白缓缓铺设出土耳其现况全景图,这才是本片社会意义所在。

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缩壳懦夫《母与子》的光效之夜,一车人寻驶在阿巴厮的伊朗高原小亚细亚,一只苹果从《随风而逝》里穿越而来,跌落在塔可夫斯基的脏水沟里滚啊滚

1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2021-9-20重看;暗夜灯光里飞舞的落叶,群鸟振翅的天空,细风掠过屋檐的婆娑,光线制造了某种近乎奇迹的象征——少女举灯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如神祇般激起这些拥有各自秘密的男人们的敬畏或怜惜,虽然这般超俗的美最终大抵也仍是消亡于荒凉乡村;声效依然迷人,溯风飞扬间枯叶旋舞,安纳托利亚高原如一块散佚于世外的审判之地——是谓寄情于景,醉翁之意在乎山水间。草蛇灰线一鳞半爪尽显东方美学神韵,大量留白处的隐秘细节书写着一个个难以言说的伤痛,视点扫视过群像,最后定格于医生,结尾大有余味;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心灵感受到的主观感受不尽然真实,影片用摄像之眼叙述了另一种真实。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留白的力量很强大,似乎对白和动作都无法拼凑出所谓的真相,电影也没有明确的告诉你什么,残酷的事实在于画面和电影之外,需要观众去思考,去探寻。通过不同角色的对白和社会体制现状来探寻真相,让人无所适从也是很正常的,完全留白给观众,看来努里·比格·锡兰太信任自己的影迷了。★★★★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抓不到导演的点。

20分钟前
  • 文文周
  • 较差

片子就像人生本身,大量堆积的、貌似无意义的时刻里,少量如光灌顶的瞬间(如少女持灯出现的一幕)。谁说这是用太多时间讲太少的事?这明明是部非常【满溢】的作品。只不过那些伤痕、宽恕、惩罚…所有的故事,所有导演意图你明了的,都在讲述的留白之中,需要你跟随事件耐心走一遭,自己去揣度出来。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太長,完全超出我可以忍受的極限

27分钟前
  • nihaoma
  • 较差

好漫长的电影,一夜一日,案件只是麦格芬,警长、检察官、法医、凶手,以及村长、司机都各有各的问题,言谈之中带出的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其实是这些人背后的女人们。法医放过了凶手(修改了验尸结果)。这种叙事方法太NB了。大全景,NB摄影。而锡兰的”听点“设置依然很独特。

3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寻尸之意不在尸,在乎言语之间。

3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醉翁之意不在酒,锡兰并不是想让观众为了寻找谋杀案的真相而去看这部电影,他只是用寻找真相这条线作为线索,串联起影片的一干人等,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借此折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群人人生的生命现实。摄影很美,剧情留白很多很辛苦观众,但大师风范出来了。

3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塔可夫斯基粉丝的又一闷作。杜琪峰说它“用太长的时间讲太少的东西”,这倒不算是问题,每个导演的节奏感不一样而已。那么多的黑夜镜头是受了曼多萨的刺激?视听方面一如继往的精耕细作。只不过,这回的对白实在是多到有点刻意(过多讲述背景和各种故事),削弱了力量。

40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说实话,我只看到了这导演的野心、努力和计算,就是没看到他的才华

43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前半段黑暗中的灯光显得如此具有力量感,却同时又照不透事件真相。片中所有人物都在阐述都在表达,不管是通过大量的对白或只是一个眼神,但却又很少深入他们的内心,所有这些可不知的碎片构建起了这个描绘安纳托利亚的故事,就像片尾被解剖的尸体,存在于画面之外却又似乎历历在目。

44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寻尸之意不在尸,随着故事的推进,支离破碎的对话中对于生存与信仰、死亡与愧疚、法律与科学的双重对应一一展开,然而所有这些又都处理得不动声色。黑夜戏尤为迷人,听一群老男人唠嗑之后,那个端着油灯的女子突然叫人眼前一亮。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黑夜寻尸的部分节奏感过于单一,在缺乏视觉激励的情况下很难吊人胃口;进入小村之后众人个性与隐秘的内心细节逐渐展开,越拍越有力道,越品越具回味。慢热好戏。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就像老人给你娓娓道来,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群人。直到后半程才浮现出愈发鲜明的人物形象。需要安静欣赏的电影。米粒&熊仔侠原创字幕:http://www.shooter.cn/xml/sub/192/192580.xml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锡兰是在把古代神话(感性概念)与现代神话(冰冷医学),进行彼此渗透。他将一个无形的神秘世界可视化,使这个通过摄影机调度产生的艺术世界与一般现实意义上的人类的潜意识世界,进行勾连。并,节奏分明地借由那澄黄的车头灯,将影片带入一个宇宙空间片的质地,好像一叶漂泊在历史河流之上的舱舟。大赞!

54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一个好电影的镜头是不存在情绪的,它无关乎道德,也不存在情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记录这个故事,情绪由观众本身来决定。

58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默认为开启三部曲模式……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寻尸之一人一段往事,以一个案件作为主线,但目的却不在于此,而是由之辐射到每个人,通过他们不间断的对话引出每个人的一小段故事。留白就像叙事的填空题,需要观众脑补。按片长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黑夜一白天,更喜欢黑夜部分,因为光线更神奇,而白天则专注情节和情绪的力量,大把锡兰的长镜头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