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镇和滑板少年

正片

主演:西恩·潘,Jay,Adams,Tony,Alv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狗镇和滑板少年 剧照 NO.1狗镇和滑板少年 剧照 NO.2狗镇和滑板少年 剧照 NO.3狗镇和滑板少年 剧照 NO.4狗镇和滑板少年 剧照 NO.5狗镇和滑板少年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一篇对剪辑与选曲走心的剖析,必须爱,必须自由


影片《狗镇和滑板少年》是包裹成一部纪录片的情书,是寄给滑板、寄给70年的美国、寄给青春与反叛的浓浓爱意与缀缀情愫。在四处败井颓垣的南加州社区(又叫做狗镇),这片由南圣莫妮卡(South Santa Monica),威尼斯海滩(Venice Beach)和海洋公园(Ocean Park)组成的土地上成长的骚年组建了一支西风队(the Zephyr Skateboard Team),他们被称为Z-boys。而与此同时,西风队不仅仅成为了滑板发烧友的蓄水池,它更建立了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各地的街区和后院拓展他们别具一格的传奇。

The Zephyr Team

剪辑剖析篇:

为什么说《狗镇》不是一部单纯的档案式纪录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繁芜冗杂影像资料的排列与展示,还是导演Stacy Peraltal作为一个最有对滑板运动持话语权的过来人对该主题提供的独特导演视角。史黛西·佩拉尔塔(Stacy Peralta)不仅是前Z-Boys专业滑板手还是一名滑板公司老板。他在1977年和1980年分别出演了两部滑板电影,《Freewheelin'》和《Skateboard Madness》,这使他接触了电影制作艺术。之后结束了20年的滑板手身份,他还培养了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滑板队之一——白骨队(the Bones Brigade),并且在这段时期还不断为Powell Peralta滑板公司制作视频。积累了诸多经验和摄影想法,他与合伙人或者说制片设计师克雷格·斯德赛克(Craig Stacyk本人也是一名滑板手和滑板公司合伙人,他还是一名美国艺术家,作家,摄影师,致力于发扬冲浪、滑冰和滑雪文化))一起开创了滑板记录影像一套独有的摄影风格,也为日后《狗镇和滑板少年》的一炮而红奠定了重要基础。

导演Stacy Peraltal
滑板艺术家Caig Stecyk

Peralta充分了解Z-boys们不断开发新招式的创新精神,这是伴随滑板运动兴起的内核,能够把这种创新精神交织在平铺直叙的解说对白和静态图像里是考验导演功力的拦路虎,也是如何实现化静为动的试金石。虽然得益于大量来自Craig Stecyk拍摄的相片素材,但大多数都是超8毫米尺寸相机拍摄的低劣胶片,如何毫无违和感得并列放置在正片里,也是导演组亟待解决的问题。无为即有为,他们并没有选择原件修复与翻新,而是想方设法得串联进入成片之中。

现在看来极其古董的 Super 8mm film

首先《狗镇》的故事被断成几章,旁白是同样在狗镇区长大的演员西恩潘讲述。章与章之间添加的精美标题引语和卷展栏颇具学院派导片的严谨性,与滑板运动的生猛性形成强烈反差。比如影片中一段相当令人深刻的序列剪辑,顺畅得组列出Bertelman式滑行的潇洒与飘逸。Larry Bertelman汲取在冲浪时的灵感,模拟用手抚摸浪尖的动作来接触地面,放低体位用将近360°斜向投射出去。这种半倾倒的动作能直接感受到轮子在地面摩擦和轴在你手边旋转,粉碎了早期死板僵硬滑行姿势,重新定义了技巧与风格。接着Bert式滑行镜头紧跟着其他滑板手效仿的组图,这样的碰撞完成了大兵带小兵的叙事逻辑,直白又干脆。

Larry Bertelman

同时剪辑师Paul Crowder的快切技法也能不断加速滑板手势如破竹的物理姿态。他还巧妙地将多个档案影像素材(包括业余和专业)与大量静态照片和与Z-boys本人现在时代的新访谈结合在一起。细心点我们会注意到拍摄当代访谈主题的色调是黑白的,这一做法使档案素材的色彩焕发出新的活力,打破了新和老,业余和专业之间的阶层关系。这种击碎感还来自于访谈的取景环境,他们可不是正正襟危坐,用纪录片惯用的长镜头絮絮叨叨,而是随意安插能站人的地方张口就来。比如拍摄的吉姆缪尔(Jim Muir)就倚在他前院的篱笆上,斯泰西克(Sethyk)在垃圾场,托尼·阿尔瓦(Tony Alva)在一个空泳池的浅台。Crowder还加快了影片的速度来模糊掉采访中细碎的素材,尽管这种效果有时候会让人毛骨悚然,但仍然能在应接不暇中找到一些必不可少的信息。

Jim Muir

当然,最不可忽视的剪辑技法当数肯·伯恩斯(Ken Burns)效果。Ken Burns效果是苹果电脑公司在它的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 X所附的一种效果选项。它的效果以数位化方式自动把静态的影像(一般是相片)制造出镜头慢慢变移或伸缩的效果,并且再镜头之间以淡入淡出作为转场。原始作者Ken Burns是一位美国纪录片导演,他在他的历史纪录片《内战》中大量运用了这种技巧,因此苹果公司征求Ken Burns的同意,在他们所开发的剪辑软件中放入以他名字来命名这种特效。这种特效多半运用于历史纪录片或者是缺乏动态影像资料的影片中,在大量背景图案中有目的性得平移和伸缩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区块的影像,这样子可以消除仅仅是单调和静态影像的乏味,并且创造出三维空间的感受,还有一种虚拟时间感和动态感以及制造观点有如在人物之间转移的效果。所以影片不过分得说就是Ken Burns效果的炫技大本营,摇摆,震荡,放大,缩小,平滑,推近,推远……数不胜数,眼花缭乱。

酷炫吊炸天!
导演Ken Burns与纪录片《内战》

选曲剖析篇:

《狗镇》的电影原声怎两字完美了得!满满当当的摇滚乐像亟待开发的金矿蕴藏在影片中。影片开场就吹来了加利福利亚西海岸和煦又自由的海风,背景音乐摘选了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的“Freedom”和黑色安息日乐队(The Black Sabbath)的“Into the Void”,两首歌的歌词和旋律本身就极具青年的反叛精神,马上就把我们带入动荡又激愤的60、70年代。这些“愤青”们义无反顾进行海上冲浪这样的危险又刺激的边缘运动,一路高举反主流反霸权的理想主义火炬。

心中迷幻摇滚大神Jimi Hendrix!
The Black Sabbath

当然我们还能发现来自Thin Lizzy(瘦里奇乐队)和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船)的早期重金属摇滚,the Stooges(丑角合唱团)和David Bowie(大卫鲍伊)的原始朋克,这些音乐无疑夹带着这些时代青年声张自由与权力的愿望,打破规则,挑战权威。

Thin Lizzy和the Stooges乐队
华丽摇滚大师David Bowie!

之后,影片有两场背景音乐变得柔和起来。一场是在影片40分钟左右的时候,这一部分展示了滑板运动的后院游泳池文化。那时候的加州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家家户户随处可见的游泳池都干涸了。但正是这场干旱催生了滑板改革,这些滑板青年就时就地利用泳池尝试新的动作并开创了垂直技法。他们在泳池天然的弧坡上滑落滑升,一方面享受飞速的刺激一方面浸淫飞翔的愉悦。这时候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 “Us and Them”仿佛从远处悠扬起来,用Tony,James,Stacey们轻盈娴熟的空中流线谱写了一首安静祥和的曲子。

Pink Floyd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杰伊·亚当斯(Jay Adams)苦乐参半的人生故事。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么Jay一定是天生就是滑滑板的人,他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把每个失败的动作改造成一个不经意想法。他身怀绝技,踌躇满志,找机会更多曝光自己,参加比赛,甚至成为一个职业滑板手。但是爱好与工作之间的消耗,享乐与责任之间的对抗,Jay的光辉人生惨淡收场,后来还因为贩毒锒铛入狱,也因吸毒每况愈下,于2014年死于心脏病。影片63分钟的背景音乐来自尼尔·杨(Neil Young)的“Old Man”,这时候影片中不断放映的是Jay金发碧眼,挤眉弄眼,天真无邪的童年照,整首歌低沉和缓的旋律,以及它所传递的那种怀旧中的流逝和迟暮来临的孤独都于情于景映射了Jay波澜起伏的人生。

Jay Adams
Neil Young

但当影片介绍托尼·埃尔瓦(Tony Alva)传奇人生时,背景音乐却反而切换到齐柏林飞艇乐队(Led Zeppelin)的“Hots on for Nowhere”。这首歌传达的不羁与坦荡正是Tony一直以来虽自负但更自信的态度。Tony本人就像摇滚界的米格·贾德(Mick Jagger),他激烈,我行我素,锋芒毕露,用自己的实力让别人闭嘴,更用聪明的头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种源自于自我的养分不断肥灌他的团队,也缔造了他的滑板帝国。

Led Zeppelin/Tony Alva

滑板与狗镇,滑板少年与运动,这段短小的历史远远没有结束,这个运动 “不是输赢,而重在过程”、“不是结果,而是当中的含义”,如此自由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传递和平与爱(P&L)么?


 2 ) 滑板界的第一天团,原来是他们!

我们都没想到脚下这小小的滑轮,会给带来如此意外的人生。

——著名滑手、电影导演斯特西 · 佩拉塔(Stacy Peralta)

1975 年,阳光明媚的美国南加州遭遇了史上最大的干旱。

谁也没想到,一个限制用水的窘境,却使得滑板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一群天马行空的无聊少年到处找待售的有泳池的房子,费大力气把池子抽水,然后把抽干、废弃的钥匙孔型泳池变为了游乐场,在这些肮脏的碗池里垂直落地、翻转、骑乘池壁,甚至踩板跨越泳池护栏。

《狗镇之主》剧照

一直滑到警察找上门来。

水泥弧面,成了凝固的巨浪。

《狗镇之主》宣传照

就这样,世界极限运动会(X-GAMES)的重要项目——U台滑板(Vertical Skateboarding)诞生了。

而他们打发日子的方式,竟引领了无数人在街头腾飞,成了如火如荼的主流文化而席卷全球,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

这帮少年,就是滑板界最具影响力的团体——西风男孩(Z-Boys)。

2001 年,西风男孩的一员佩拉塔端起摄像机,跑到这个美国西海岸滑板文化的中心和起源地,执导了纪录片《狗镇和滑板少年》(Dogtown and Z-Boys),记录了这段疯狂的青春往事。

电影《狗镇和滑板少年》海报上,西风队最杰出的队员杰伊·亚当斯(Jay Adams)以手为圆心转弯

这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片子,是滑板运动最重要的影像,值得所有滑板爱好者一看。

1977 年的佩拉塔

一切都始于 70 年代初,加州的圣莫尼卡(Santa Monica)萧条的海边小镇“狗镇” (Dogtown)。

这里本来要造太平洋海洋公园(Pacific Ocean Park),却遭到废弃,于是成了一群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年轻人的秘密冲浪点。

他们管这里叫小海湾(The Cove),终日抱板与浪搏击,还组了个西风冲浪队(Zephyr SurfTeam)。

码头附近布满斜木桩和摇摇晃晃的桥墩,危险可想而知,但因为没人阻挠,反倒成为这群不安分的年轻人的天堂。

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辍学者。他们只有冲浪:

大人要我们做什么,就要做,没有为什么。但我们不想那样。
《狗镇之主》宣传照

可冲浪受天气影响极大。

没有大风大浪时,躁动的冲浪小子生出了一个绝秒的点子——

给一块木头按上四个轮子。

没有桥和板头板尾,一块朴素的初代滑板就这么做好了。

他们赶着清晨浪最大的时候跑浪,冲浪后用滑板代步。

一开始,滑板只是业余喜好和交叉训练(cross-training),被叫作陆地冲浪 (Sidewalk surfing)。

可慢慢的,他们又组成了西风滑板队(The Zephyr Competition Team),在公路坡道进行障碍练习,将冲浪技巧融合至滑板。

他们以极低的姿态一手贴着柏油路滑行并转弯,就像冲浪悍将拉里·伯特曼(Larry Bertlemann)顺着浪壁将手伸进浪中。这种动作被称为伯特式(Burt)。

1975 年的 Del Mar Nationals 比赛,西风队的首次亮相造成了轰动。

他们的身子压的比谁都低,速度比谁都快,侵略性与求胜欲又比谁都强。

那种自由奔放,对于其他板手根本就是异端般的存在,以至于评委都不知该如何评分,却招来了年轻人对摇滚明星般的狂热追捧,更奠定了滑板动作的基础。

随后,托尼·阿尔瓦(Tony Alva)做出了经典的高难度动作“过墙”(Off The Wall):极快地飞出碗池,又以美丽的旋转弧线平衡着陆池底。

这更确立了独一无二的狗镇风格:刺激,但危险性也随之增加。

阿尔瓦

这场滑板革命,不只让加州 66 号公路尽头的这片地区成为滑板圣地,也让滑板运动在器材、技巧、场地、人员各方面独立于冲浪运动,成为全球新兴的极限运动。

滑板,将西风队的队员聚集到了一起;但也是滑板,让他们分崩离析。

不过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改变了世界,让许多人从此不再等待潮汐。

后来,狗镇的穷小子们各走各路,有的成了明星,有的卖板子,有的办杂志,都暴富了,令当年的家长哑口无言。

除了最具天才的亚当斯,为了享受运动而拒绝职业化,余生默默无闻。

而佩拉塔制作的这部片,也荣获了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观众奖和最佳导演奖。

2005 年,他还担任了电影《狗镇之主》(Lords of Dogtown)的编剧,把西风队的传奇拍成了剧情片。

《狗镇之主》宣传照

在叛逆了半个世纪后,滑板这个年轻、穷但有点儿性感的运动,成了东京奥运会的项目,正在大众眼中变得前所未有的酷。

可滑板还是滑板,和任何创造性的东西一样,规则寥寥。

没人告诉你如何去做,而是你要从当下的感受和想法去完成。

戳这里看《狗镇和滑板少年》预告片

 3 ) 装上了轮子的冲浪板

1975年,三十年前的美国小镇,一群少年在干涸的游泳池里玩滑板。弧形的池壁成了凝固的巨浪。从此海浪开始被衍生到马路上。不需要等待潮汐。无数个少年在街头冲浪。让自己身体腾飞到临界点。把任何一个弧形当作浪潮一般挑战。
滑板其实是装上了轮子的冲浪板。这是片子给人最大的启示。也许在水泥坡面行走,真的需要这样的想象力。大海离我们很遥远。年轻人离身体最近。他们在后院的游泳池里创造惊心动魄的海浪角逐。再度唤起自然的魔力。如果能把马路当海洋的话,也许红绿灯也能变成灯塔。
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一群街头无聊的少年。他们打发日子的方式,最后竟然成了主流,席卷全球。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望着这帮年逾半百的中年人,很难想象其实他们就是你在公园里常看到滑板少年。也许商业和流行挖空了他们的文化核心。但亚文化最精彩的部分还在延续,对身体的肯定。对城市的再造。
而在中国,城市还在被探索。滑板只是另一首上榜的英文歌。

 4 ) 从冲浪大王到纪录片导演

斯泰西•佩拉塔作为导演和编剧的《狗镇和滑板少年》在盐湖城的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并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导演奖和观众奖。斯泰西是冲浪和滑板界传奇人物,Z-Boys(西风少年)之一,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滑手之一。年当,就是他们这样一群孩子,把冲浪板装上轮子,从干涸的泳池,滑到了U型滑道上。

“我只是一直在做我最爱做的事情——滑板。”当年被斯泰西看好的滑板少年罗德尼这样说道。对于斯泰西年轻时的滑板运动,是被看做荒废青春的事情,因此,他希望能给更多热爱滑板的孩子们,一个好的平台,学习、展示和交流。后来,斯泰西等人建立的滑板品牌Powell-Peralta,为更多有天赋的少年们,提供了滑板的赞助,以及赞助了多个滑板的竞赛活动,使得滑板精神发扬光大,并使滑板这项运动,在全球风靡起来。

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大家都这么认为,包括斯泰西自己。于是,他端起摄像机,跑到了儿时的战场——狗镇,记录了这段疯狂的青春往事。他运用了大量疯狂的镜头,从66号公路的尽头讲起,那些被看做是贫民窟的孩子们,他们说:“大人要求我们做什么,我们就要做,没有为什么可讲,但我们不想那样。”就是因为他们不想那样,而终日抱着冲浪板,冲到海岸边,在翻滚的浪花中与自然搏击。可有一天,游泳池和海岸都干涸了,斯泰西与同伴们一起坐在海滩上发呆——可他们从没有想过要放弃冲浪板。

直到他们把冲浪板装上了轮子,斯泰西认为,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不能离开那些冲浪板,也许,他们从此没有了海浪。滑板作为城市文化的最有活力的生命力,它却来自一群街头无聊的少年。斯泰西和他的队友们打发日子的方式,最后竟然成了主流,席卷全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所有当年的家长都哑口无言,看着这些把生意越做越好,滑板玩的越来越出花样的孩子,这座城市,以及滑板文化如同火焰般的势头蔓延过去的其他城市,家长们不得不承认,也许是自己的看法有些偏激了。

此刻望着这帮年逾半百的中年人,很难想像其实他们就是你在公园里常看到滑板少年,看着斯泰西已经端起摄像机,拍摄电影并且获得大奖,也很难想像当年是他和他的Z-Boys(西风少年),创造了今天的奇迹。也许商业和流行挖空了他们的文化核心,但亚文化最精彩的部分还在延续。滑板运动是对身体的肯定,也是对街头文化的再造。

    也许你没能拥有一只滑板,也许你和我一样,拥有了其他占据街头的工具,也许你也是城市街头的一道风景线,没准你只是穿着不同或者是挑战主流的行为举止,再或者,你只是看过了斯泰西的这部电影,你羡慕和崇拜这群少年。请记住,想象的天空无限辽阔,请记住,少年的勇气永远不该被磨灭!

www.outzine.com

 短评

意外收获,惊喜到不行

5分钟前
  • 庄草草
  • 力荐

喏,滑起来。

8分钟前
  • 栗子酱
  • 力荐

style is everything

13分钟前
  • F117隐形战斗机
  • 力荐

??碟买错了买成了这个

16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比电影好多了

17分钟前
  • 用力撕
  • 力荐

演<大象>那位金发少年在这里演TONY的角色~

19分钟前
  • hysteric_blue
  • 推荐

I didn't know that Venice beach was the very origin of modern skateboarding...... and skateboarding borrowed so much from surfing.

20分钟前
  • 贝尔
  • 推荐

终于看完了 我真能拖...

22分钟前
  • kana
  • 推荐

原来滑板运动是这样产生的

23分钟前
  • 深溪虎
  • 还行

我一定会好好写篇文章记录下我看完此片的感受

27分钟前
  • G-fly
  • 力荐

就像是Bob Marley与Reggae音乐,这帮硬核的滑板少年,是现代滑板技巧的创始人,他们的勇于创新,自我超越的精神,使得这部纪录片成为里程碑一样的经典,这部纪录片应该成为所有滑板爱好者顶礼膜拜的"圣经"。5星推荐

32分钟前
  • bugz
  • 力荐

老牌滑板飓风队

36分钟前
  • 豆友1167238
  • 力荐

2021年夏天拥有了第一个滑板🛹陆地冲浪从此成为我随时自由的宝贝(谢谢p) 拥有滑板之前和男朋友看了这部纪录片,骚动的心就再也按呢不住了。

40分钟前
  • 诺西拉找到了
  • 力荐

过瘾!

45分钟前
  • 谁谁谁
  • 力荐

记录

49分钟前
  • x666x
  • 力荐

还是电影比纪录片好看点

51分钟前
  • 吮指原味鸡
  • 推荐

终于看到了,喜欢的户外运动之一。

54分钟前
  • 30°⊙
  • 力荐

Z-boys!

58分钟前
  • 皮卡丘薯条大王
  • 力荐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就算只是毫无意义地滚轮子。

59分钟前
  • 金懋叔相公
  • 推荐

Z-Boys : Tom Alva - 最出名、Stacy Peralta - 商业成功、Jay Adams -天才实力(他应该拥有一切,但他没有)

1小时前
  • `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