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

HD中字

主演:爱德华·诺顿,保罗·吉亚玛提,杰西卡·贝尔,卢夫斯·塞维尔,埃迪·马森,亚伦·泰勒-约翰逊,埃莉诺·汤姆林森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魔术师 剧照 NO.1魔术师 剧照 NO.2魔术师 剧照 NO.3魔术师 剧照 NO.4魔术师 剧照 NO.5魔术师 剧照 NO.6魔术师 剧照 NO.13魔术师 剧照 NO.14魔术师 剧照 NO.15魔术师 剧照 NO.16魔术师 剧照 NO.17魔术师 剧照 NO.18魔术师 剧照 NO.19魔术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魔术师

        与几位朋友去城北老戏院Music Box Theatre看法国导演Sylvain Chomet新作《魔术师》(L'illusionniste,2010)。

        我并非动画片爱好者(先不谈中国式的水墨动画),大约出于某种偏见,认为这种形式无论在主旨还是形态所呈现的层面深度和丰富度较之电影胶片拍摄的普通剧情片为有限。这里的重点不在于CGI技术是否发达到可以乱真的程度,而是普遍来说,人们对动画片的预期更多是种浅显欢快的naïveté(当然有些具形式探索意义的欧洲动画如波兰和俄罗斯的有些不同),与对“representation”的期待不同有极大关系。 当然早期迪斯尼动画片令爱森斯坦十分着迷并写下一本我认为仍是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动画片研究专著。他更看重的是动画片本质中,如“火”一样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animism泛灵论(身体的不可预期的随意变形等等,完全挣脱“写实”的indexical束缚)。当然,如果这种活力和不确定性渐渐被工业化、类型化和模式化,其魅力也逐渐丧失,如多数当代迪斯尼动画片。3D也只是感官刺激的权宜之计罢了。对于宫崎骏作品,看过几部,想象力不错,但作品太多,不免有重复之处,便无更大兴致一一看过。Chomet作品倒是例外。大约因为它们为数不多,并保持着“手艺人”的独特性、原创性、精致性和非凡的想象力。以及,用动画这种似乎“单纯”的形式,来暗示一些暧昧的、冷酷的、悲哀的、敏感的……等等复杂的层面,而这些东西,(或许又是偏见),深植于法国文化中。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如一个看似单纯如白纸的小女孩,却有成年人的坎坷凄惨身世、丰沛的思想、敏感细微的情感……一个怪异而令人有些不安、却印象深刻的组合。与《杀手莱昂》里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早熟的小女孩,有些类似。

        在“L'illusionniste”中的魔术师(依照塔蒂形象而绘,因本片塔蒂编剧,有半自传色彩)无意撞进一家正在上映塔蒂电影的影院,与银幕上的塔蒂影像(来自“Mon Oncle”)面面相觑时(这让我想起蔡明亮的《不散》中陈湘琪的脸部特写与银幕上《龙门客栈》中人物脸部特写的交叉剪切),忍不住眼眶发热而潸然落泪。结尾再次忍不住任眼泪流了满脸,尤其看到橱窗里被(现已沦为乞丐的)艺人卖掉的偶人,屡经降价,无人购买,免费赠送而无人理会,只好苦着脸,寂寞地坐在那里……对于惯于隔开距离而尽量保持“超然”心态审视电影的研究者来说,似乎有些难为情。而平静下来后,也开始思考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情形非常罕见,往往对于刻意煽情的电影,还要报以讪笑。记得上一次看电影而落泪,应是在gene siskel film center看Lou/ *Ye的《Yi /He/ Yuan》,那是因为感同身受那一代人的创伤,及整个民族的说不清道不明、难以医治的创伤(也还记得导演杨树鹏告诉我,当年在巴黎看完这电影,出来坐在街边哭得稀里哗啦)。

        “L'illusionniste”到底哪些方面触动了我?笼统粗略归纳,也许有以下原因:(1)对人物及其所处境况的sympathy(最初级);(2)对时间流逝(1950年代)、电影史(Mon Oncle与L'illusionniste相隔半世纪的相遇)、电影人(塔蒂)的敏感和感怀;(3)情绪之结果,也许与具体电影并无绝对关系(虽然是诱因),很多时候,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自己的本质,崇尚复古者是也。

        它有些sentimental,但并未太过直露,恰当控制,常可以减法做成加法。而且再次印证:影片对观众的情绪感染力,与“写实”(realism)有一定关系,但无绝对关系。从前完全不会想到,看动画片会哭。那些没有实体的、绘出来的影像(或粘土造成而拍摄下来的影像),与摄影机捕捉、拍摄下来的实物的影像,其在感动人与否方面,并无本质区别。更重要的,在于是否能营造影片整体的气氛和情绪基调,或表达某些切中要害的主题,而引起身处某种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中的观众的联想……此处,则是经济、技术发展,社会娱乐文化形式的变化,造成对传统手工业模式的冲击——包括手工艺人,和以表演为生的民间艺人。马戏团、魔术师、杂技表演者、小丑,都被淘汰,身处廉价旅馆,沦为乞丐或企图自杀;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乐(片中对The Beatles的影射)、电视(橱窗中展示)、巨型百货商场和橱窗所代表的消费主义(魔术师为生计所迫在橱窗表演,赚钱后在同一处消费——为女孩爱丽丝买漂亮大衣、裙子和高跟鞋,而后者则是消费主义的典型俘虏)、全球商业资本主义(片中以“暴发户”式的美国人的行为、口音为例)……

        塔蒂原作剧本的基调也许略为明朗,尚未读过,不得而知。因剧本写于1950年代末,这些巨大变化在当代更为显著,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网络媒体、数字影像、动漫游戏……大规模生产、无限复制的视觉和影像文化,更将手工业时代的精耕细作和唯一性挤到角落,难以为继。同作为手工创作者和艺术家的Chomet,大约更能感同身受,将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感慨投射(project)进塔蒂的剧本。在里维特新作“36 vues du Pic Saint-Loup”(2009)中,也有关于流动马戏团观众寥寥、异常凄惨的描述。沉静中更有种迟暮的沉痛。不断思考现时与过去的关系而重新界定我们在时空坐标中的位置,文化和艺术的轨迹,反思和反省,常常失望、迷惘更多。

        魔术师并不存在。这是唤醒爱丽丝、导演自我唤醒、及唤醒观众的过程。无论如何叹息惆怅,大家都不可能在时间卷轴中重回过去,或者永远停留在现在,许多我们个人之力无法控制的变化,依然会在这世界发生,而我们为了存活,就要学着适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反抗只是局部,不是常态。

        音乐看似简单、轻盈、甚至有时欢快,与影像隔开距离,来反衬悲哀的基调。声音一如塔蒂电影,有时含混不清,类似murmur,而sound effects很多时候成为创造喜剧效果的sound gag。

        也乐于从中读出对其他电影的reference。除了前文已提到的塔蒂的“Mon Oncle”,亦向《于洛先生的假期》(1953)中著名的打网球场景致敬;爱丽丝随魔术师爬上小丘,忽然倒地,直挺挺滚下来,一个喜剧场景,却令人想起布莱松《穆谢特》(1967)中著名的自杀场景;老魔术师含辛茹苦,为取悦不谙世事艰辛的爱丽丝,一度令人想到约瑟夫•冯•斯登堡的《蓝天使》(1930)。

 2 ) 其实她爱的并不是魔术

据说这是一部不需要用对白就可以感动人的电影,但是看到最后并未觉得有多触动心弦。后来读了很多评论,只是想说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个女孩子!
中途的时候曾以为两个主人公的关系会趋于《这个杀手不太冷》,这种想法果然是玷污了好电影。说实话,我完全看不出小女孩到底有哪里表现出她是热爱魔术的?
从最开始在那个小镇上,她只是对于魔术好奇,让她那么努力的去接近魔术师帮魔术师料理的原因都只是因为魔术师会以变魔术的形式给她物质的奖赏,不管是硬币还是那双红色的新鞋(话说她穿上新鞋就把旧鞋扔了的那一幕,让我很不爽,那么喜新厌旧物质到顶吗?)
在爱丁堡,她的心思更不在魔术本身,她爱的是浮华的表面和物质的享受,她想要美丽的衣服,想要去高级的餐厅,想要项链,想要爱情,想要所有的人都以欣赏羡慕的眼光看着她,一如她从前看着其他人一样~
从开始到最后,她爱的都不是魔术本身,而是魔术化的物质。她想拥有华丽的外表,而魔术师的举动让她可以没有负担的获得她想要的,她看不到魔术师的努力,那些浮华背后的心血。
是真的不懂,还是不愿意去懂?

 3 ) 一曲旧时代的挽歌

很多人都说,这部动画是关于一个父亲与女儿的故事,但我个人对这方面却没太多感触。整部动画打动我的,是西维亚处处表现出的对那些被遗弃的旧事物的怀念。

整部电影的手法是被遗弃的,虽然两者都是通过肢体动作而不是通过语言来表现角色,但魔术师比美丽城更加刻意地使用了传统的镜头,它没有采用那些快速的剪辑,多变的机位与夸张的特写,这样的手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被遗弃了。

电影的开篇是被遗弃的,虽然任有贝拉塔尔这样坚持拍摄黑白电影的人,但单色电影,默片,乃至手绘动画,已经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魔术师自己是被遗弃的,每次上台,他的观众都会显得越来越寥寥无几,他的报酬也越来越少,他越来越难以找到工作糊口。他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他不会使用机器,他不会开新式汽车,他也许也被自己的妻子遗弃(所以他见不到自己的女儿)。最后,他自己甚至也遗弃了魔术,他放走了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兔子,他离开了那座城市,在火车上,他不再为孩子将铅笔变长,他不再给予他们幻想,或许在他心里,他认为自己也被爱丽丝所遗弃。

那个小丑是被遗弃的,没有人再想看他的表演,他变成了一个不快乐的小丑,他变得穷困潦倒,甚至在街上会被小孩子当做流浪汉殴打。他只有每天把自己灌醉,在唱片播放的音乐中缅怀自己曾今的辉煌,最后孤独地选择上吊自杀。

腹语师是被遗弃的,他和小丑与魔术师一样,成为了新时代不需要的角色,他也无法通过工作而生存,只好卖掉了像自己亲人一样可以和自己对桌而坐的人偶,最终流落街头。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愿意向他施舍,只有同为时代弃儿的魔术师丢给他一枚硬币,在这里,他还遇到了一只同被遗弃的小狗。腹语师的人偶,也同样成为被遗弃的东西,即便它的价格一再下降,却依然没有人愿意将它买下,最后它成为了免费的赠品。

影片最后,整座城市灯火尽灭,万物皆息。那一处处消失光亮的场景,似乎预示着未来它们也逃不掉被遗弃的命运。





由于这部动画并不是西维亚自己的剧本,所以整部影片并没有美丽城三重奏那么辛辣和极端,没有那么漫画化,显得很现实主义,如果极端地来进行判断,它的确不如美丽城。我本以为因为剧本上的差异,使我没有看到西维亚的极端自我风格,会让我产生非常失望的情绪,但整部动画娓娓道来,依然打动人心。

对于动画里的那些新事物,西维亚尽量地使他们看来令人讨厌,比如那个娘娘腔乐队,那个开新式汽车的人,腹语师房间的新主人,那些魔术师新的雇主。而对于旧的事物,则使他们看起来很美好,比如那个刚刚通电的小村庄,在那里,魔术师更受人欢迎,那里的酒吧老板更加热情,也不会克扣魔术师的报酬。在美丽城里,西维亚也将那些老奶奶们表现得可爱而智慧,而将美国文化尽可能地表现得肤浅而愚蠢(因为对法国人来说,那也属于新的事物)。我真心的感觉西维亚是个很恋旧,很坚持传统的人。

如果你看过雅克塔蒂的表演,我相信你会为西维亚的动画表演所折服的,我期待西维亚的下一部作品,能做到绝对的极端自我。




另外还有个彩蛋,即是开场不久,魔术师下了火车开始登上轮船时,下面出现一个警察,这个警察是西维亚动画处女作老妇与鸽子中的那个警察,他也同时在美丽城中当做彩蛋出现过。

 4 ) 高贵的伤感

   人生里最衰的事儿莫过于有失败感,但,随年龄增长,生命的虚无感会增强,无物之阵,鲁迅这个譬喻多么可怕。
  诗人和艺术家把这感觉升华为颓废和美。
  看这部动画片,我一点点沉默,随着一点点酒精的溶解和沸腾,躯壳里那些毒素一般的自信在消散,随着魔术师和女孩,在雨滴坠落结出的花瓣上,愈到后来竟有流泪的冲动。
  故事发生在1950-6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曾经名噪一时,过着优雅生活的魔术师,突然被年轻的流行文化,被时代的悲催挤入角落,游走于欧洲讨生活,遭遇一个懵懂少女,并父亲一般竭尽所能、小心翼翼呵护这女孩笨拙的天真和梦想。后来这孩子跟年龄相当的男孩恋爱了。魔术师有点失意,黯然离开,给女孩留了句话“生活里并没有魔术师”,也不在帮孩子们编织梦幻。那时代尚有贵族,尚有士绅,尚有悲悯情怀和精神恋爱。
  与魔术师同病相怜的,还有三个能发出公鸡打鸣般声音上蹿下跳的杂技艺人,一个忧伤的孤独的小丑,一个操控木偶的滑稽艺人。但是他们的时代,手工艺的时代已经悄悄落幕,他们只有默默挣扎,迅速被淘汰。
  这片子充盈着偏执的怀旧感,少到可怜的对白丝毫不影响其诗意。虽然节奏缓慢,洋溢着忧伤,但是,细腻的二维为主,结合三维的画风,散淡的爵士钢琴,还是会摇荡人们心底的柔软的东西。“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种纯粹的高贵的感伤,是这片子的动人之所在。

 5 ) 当魔术师放走了他的兔子

当魔术师放走了他的兔子,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魔术师放走了他的兔子

影片整体节奏缓慢,叙事性弱,矛盾分散,笔墨着重于时代的刻画与人物的改变中。然而透过这些表象的铺陈与渲染,我们仍能看到其中恒久不变的主题——“爱的主题”,恰符合法国电影一贯的思想,即便落日余晖也美好温暖,让人留恋。

阴郁的灰色

灰→暖

先从人物的变化中说起,小女孩作为影片的关键人物,几乎集中了所有的“变”的元素,从乡镇到大城市、从破皮鞋到白色高跟鞋、从散落的短发到高梳的长发,从相信魔法到真正意识到“魔术不是魔法”,所有的变化在“女孩在大街上与另一个乡村女孩的擦肩而过”这一场景里达到高潮,在“女孩与魔术师分别,回到伴侣的身边”这一场景中归于寂静。抛开其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打量和消费主义的隐喻不谈,女孩代表也远不只是一个只知索求的坏女孩,而是代表着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这一代人。

小女孩的“变”

乡镇→大城市

相信魔法→“魔法不是魔法”

擦肩,回眸,“变”到高潮

魔术师离开

小女孩与魔术师分别

小女孩回到伴侣身边

再谈及影片中魔术师这一具备双重身份的角色。作为魔术师而言,他从四处漂泊到沦落成洗车工、女性商品销售,虽然时常有些苦中作乐,神奇的法式幽默,但这一过程仍是在不停的放下体面和尊严,直到最后完全彻底的放弃魔术,配上影片气势恢宏的弦乐配乐,多了几分命运的悲壮意味。然而他的另一重身份——一个父亲,却始终是充满爱与温暖,他对于女孩的父爱,从收留到放手,从纵容到有限度,方式不同,但内核未变,成为影片中恒久的暖色和照亮希望的火光。

纵容的爱

有限度的爱

如何从个体的没落映射出时代的终结?影片采取的方式是刻画一个充满细节的众生相。从上吊的小丑到到放弃杂技去做油漆工的三胞胎,再到橱窗里的那只木偶从明码标价到免费赠送.......剧场里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不再相信童话,即便是孩子,也不再对魔法有所憧憬。更深一层去思考,影片反应的不仅是大马戏时代的消亡,而是任何一个从辉煌到没落的轮回,动画技术上二维到三维的转换突破,一次又一次的模糊着幻想与真实的界限。想必每一个经历过落寞的观者,都能从主人公身上窥见自己的影子,都能从片中时代窥见自己所处的领域与境况,这何尝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话语?

上吊的小丑

转型做油漆工的三胞胎

明码标价的木偶

木偶最后变为免费

人越来越少的魔术剧场

连小孩子也只剩一个

超多女孩追的比利男孩

从寂静的魔术剧场,转到喧闹嘈杂、呼喊声超大的比利男孩追星现场

影片中许多致敬与细节的元素不再赘述,深究下去还有太多可以探索的余地,但于我而言,看见阴郁的灰色中那一抹暖光就已足够感动,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对电影的理解,从中窥见能真实也能窥见动人的情感。

结尾处处处由暖变暗的场景,带着作为观影人我的心情也慢慢低沉下来……

小女孩收到的新外套

皇家音乐厅的灯光彻底熄灭

 6 ) 整颗心都要碎了

这不是一个浪漫故事,它更多是在讲述父亲与女儿的一种关系。《魔术师》的故事要从剧本说起,它由法国喜剧片大师雅克·塔蒂写于上世纪50年代。塔蒂和大女儿关系疏远,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不是别的,就讲述了一位孤苦伶仃、四处飘零的魔术师。透过《魔术师》结尾的火车一幕以及最后出现的女儿照片,不难看出影片是父女沟通的努力尝试。这不是大道理,而是一种需要领悟的微妙情感。

征询塔蒂后人关于《魔术师》的改编事宜时,塔蒂小女儿表示,不希望由任何演员来饰演父亲。于是,把塔蒂形象搬上银幕的最好方式就只有动画片了。塔蒂擅长自编自导自演的默剧哑剧,乔迈的动画片也几乎不需要台词,简直是天造地设。无独有偶,观看这部独特的《魔术师》,我们可以不需要中文或者是任何语言的字幕。

回想《瓦力》那会,前半部分被人惊呼为神作,原因就是无对白,观众用心去感受就可以了。等到话多一闹,影片就多了好莱坞烟火气息,不是个味道。《魔术师》更是如此,它善始善终,像极了一部默片,几乎不需要旁白对白,许多对话完全借助肢体和表情来表现。此外像苏格兰的风光、爱丁堡的城市风貌,出现在画面上简直美得惊人。

可以从几个不同高度去看待《魔术师》,一是作为艺术的电影。上世纪中叶,电影遭遇过困难处境,被电视等新兴媒体所打击,这的确很容易让人想到片中的魔术师,卖力演出、无人欣赏。要知道,电影最早是魔术杂耍性质的活动影像,剪辑等技术更是将其魔力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类似困惑甚至延续到了现在,许多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观者寥寥,无法取悦多数世人。你说不清楚它们是在讲什么,拍这样的电影、表演那样的魔术到底有何意义,难道不是骗人、蒙蔽大众的各种把戏?电影和魔术到底有何意义?

其次是雅克·塔蒂,动画片的故事是他说与女儿听。由西维亚·乔迈来改编呈现,不说魔术师的形象本身,影片成了一种无需避讳的致敬。《魔术师》里,可以看到《玩乐时光》的饭店之夜,瘦高个子、一身西装皮鞋的老头被当做了开门的接待员。为了避开小女孩,魔术师闯进了电影院,推着衣架剪完票,撞见了银幕上在演《我的舅舅》。

再有是父女关系以及人人能懂的父爱,这才是《魔术师》的情感内核。电影到最后产生了难以释怀的情感失落,与魔术师对位存在的小丑和腹语人,他们不仅失意,结局是如此无奈。尤其是腹语人的玩偶化身,被丢在了橱窗里,即便是免费的也没人要。魔术师没有那般凄凉的下场,然而他还是离开了小女孩,不再表演魔术,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片中的魔术师只有一名忠实观众,小女孩啥都不懂,她相信魔术的存在。魔术师只会表演老套的变兔子,他好像一生都在变这个。他并不成功,但他最成功的魔术是让女孩顺利成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后来,女孩看上了商场的东西,然而她没有钱,身边的小伙子也变不了魔术。这时候,她方才慢慢明白,世间没有万能的魔术,无所不能的魔术师也不存在。

女友曾跟我说过的一则往事,小时候父亲带她去省城,在大饭店里吃东西。她没见着点菜也没见着付钱,就看到一盘接一盘的菜被端上来,满满一大桌子,吃也吃不完。当时,她觉得就像变魔术一样,后来回家逢人便说,省城真好。那时候,父亲就是女儿心中的魔术师。

从小到大,一位父亲可以给女儿很多东西,从赞美夸奖到好看鞋子新衣裳,他像魔术师一般伟大。但魔术师是不存在的,他更不可能陪着你一辈子,变出如意郎君,变出完美人生。对挑剔和永不满足的孩子来说,随着他们一天天不断长大,他会发现父亲技艺退化,表现奇差,好似一辈子只在表演礼帽里抓兔子。比起失败的魔术师,将来某一天,他们会发现更残酷的事情,那就是魔术师还要先一步离开。那时候,他们方才怀念与魔术师在一起的时光。

雨中的爱丁堡,来来往往的路人,躺在地上打滚的醉鬼,没人会去在意到生活中的大小魔术。灯光暗去,魔术师的表演结束了。当魔术师和女孩都走了以后,房间空无一人。窗外风起,打在墙壁上的影子不断幻化。那一刻,哪怕是影子,它也会充满了感情,看得人整颗心都要碎了。那一刻,你真的看到了吗?【北京青年报】

 短评

欧洲动画是让人悲伤,美国动画是让人欢笑,日本动画是让人温暖,中国动画是让人绝望……

4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这个年代还能有这种靠画面和配乐就能撑起来的电影,它已经无关乎好坏了,它代表了一种记忆,一种人文关怀。留给了世界快乐越多,自己就只剩一个,这就是父爱的伟大!它足可让流水线的好莱坞的流水线动画汗颜!★★★★★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每一个幸福童话的侧面,是不是都会附带着一个辛酸忧伤的故事?你的平凡落后于世界,而你的爱又超越了世界。我希望每一个人都需要童话作为食物,否则,抵抗世界冷酷与压迫性的力量又能源于何处?但愿兔子能在狮王山上快乐生活,就像苏格兰高地的地下室酒馆里纯净的笑容一样。

9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魔术师是不存在的"。当魔术师慌慌张张的躲进电影院,恰好里面在放《我的舅舅》,他与于洛先生面面相觑,真是神奇的相遇啊,一下子就被这场戏感动了。西维亚·乔迈以其怀旧的画风令雅克·塔蒂重生,这就是动画的魅力吧。这是一部需要情绪的电影。陷进去你才能很喜欢。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那个装纯的少女太讨厌了!!!!!!!!!!!!!!

19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推荐

天真的人最残酷

20分钟前
  • 野象小姐
  • 力荐

一个可怜、善良、慷慨的老魔术师,遇到一个天真、虚荣、不长脑子的农村小女孩的故事。我要是那个魔术师,我早就跑了。。。

21分钟前
  • 所见非所得
  • 推荐

全世界的雨洒落在爱丁堡灰暗厚沉的街道,细腻写实的画风勾勒出温暖情怀。每个女孩成长的路上都有一个魔术师悉心相陪,直到下一站。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女孩,请一定要记得有个老魔术师曾经不求回报的悉心保护你让你相信童话是真的

2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一如《疯狂约会美丽都》的风格,故事却更淡雅忧伤。这个世界上本没有魔术,只是现实的不堪让我们需要有点光亮。开场前15分钟的孤独和温暖,足以瞬间把人感化,只是越到后来越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火候,让情绪无以延续……

3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们终于也到了用电影来为青春祭奠的年头。当那个多年前一见钟情的高个子法国大叔借尸还魂在五彩的卡通线条中,那种氤氲的怀恋气氛不只出于对这位曾带给我们无数惊艳和感动的大师的感激,亦是一种借光影梳理岁月的私人情怀

35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打工妹”进了城,过河拆桥⋯⋯难过。

37分钟前
  • 小羊
  • 力荐

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出来……即便下载过两次预告片无限重复的版本,好的作品依旧不会让你失去耐性。无论画风、故事还是配乐都十分出色。虽然对白几乎少到可以比作默片,但优秀的作品往往无需多言就能够深深打动你。★★★★☆

42分钟前
  • Q。
  • 推荐

能够让你幸福,是我这一生最成功的魔术。

44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吉普力手绘画风,见证老欧洲的快速城市化和魔术师职业的悄然衰亡。两个陌生人从聚到散,就像他们从未遇见过... 那些不够摩登而被时代抛弃的事事物物,总是会有人怀念的。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部忧伤的电影,爱是无所不能的魔法。

53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女主角让我看得很是不爽,明明贪得无厌偏要装纯真少女。论这种风格的法国动画,它比疯狂约会美丽都差远了。

56分钟前
  • Major Tom
  • 还行

直到最后一刻才揭示的主题让人唏嘘不已,Sylvain Chomet的动画风格如此绝美,连同JacquesTati的剧本和动人的配乐,让此片或许能成为今年最美最诗意的动画佳作。

57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不是西维亚自己的剧本,所以没有美丽城那么辛辣,他将整部电影娓娓道来,各方面都尽量克制。他在动画里尽情地怀旧,他怀恋被遗弃的东西,小丑,腹语师,狗,他不喜欢新乐队,不会开新式汽车,也不要女士用品店给他的新衣服。最后他学会了放手,他离开了女孩,放归了兔子,并且不再给火车上的孩子幻想。

60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推荐

小女孩趴在玻璃橱窗前看衣服和鞋子的表情让人觉得她的天真都成了虚荣,若不是她成为魔术师倾注父爱的对象,谁来成全她的贪得无厌?抖开最后一个包袱的时候才明白,无休止的隐忍付出只因多年前的亏欠与遗憾。

1小时前
  • 柳穿鱼
  • 还行